星期六, 七月 20, 2013

传道授业与解惑读后感

王德龙君于“传道、授业与解惑”一文所说所言,笔者由衷认同,也想写写两句。

数十年来的教育趋势,在于栽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国家社会培養出有“生产力”的学生,也兼顾德行。但總體而言,社會大眾看重生产力多于德行。

多数中小学學生的奋斗目标,往往是在各科封甲,好去名声良好的高等学府,就读日后有良好就业机会的学科。到了高等学府,还要力拼好成绩,最好能考得一等文凭,或大公司聘請拿高薪水,(從此一路亨通?)。很多人對這種模式都深信不疑。有时是学生自己愿意如此走,有时是家长鼓励学生如此走,有时是学校或老师鼓励学生如此走。

有如此风气,是因人人相信,提高人民生产力,经济就会旺盛,会衍生出有更多工作机会,人人就能以赚来的金钱换取更好的物质和服务,有些人甚至想以金钱“换回自主自由”。大家共同塑造這些對金錢的信念與價值觀,乃至想要下一代也玩回同樣的游戲。

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相信,国与国都在競爭,人与人之间都在競爭。是競爭沒錯,但競爭只是一種現象,決不能以好壞論之,身處競爭游戲中眾人的心态才重要。有些人的心態是,害怕自己落于人后,無時無刻要确保自己爬头,贏了有面子,輸了面子掛不住,競爭動機全是為了個人榮辱。爬了頭,就千方百計不讓自己跌下來,落了后,就沮喪頹廢甚至去自殺。這樣一來,爬頭也好,落后也好,終是活在恐懼中,有何快樂可言?他們沒有想過,縱然爬頭,又能爬多久?縱然落后,又豈會是永久?歷史上都有很多諸如此類事跡供人參考。

大家过于崇拜競爭,凸顯個人主義,以致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实,即社会运转須靠人人合作才能走得順暢。各人各司其职,你不能没有我,我不能没有你,群己不可分,缺一不可。大家都沖著同樣的路線,只會使社會失衡。其實,只要知道自己的潛質,就一定找到適合自己的使命,發揮所能,走出一片藍天。

笔者想说,競爭下的“怕輸”心態,其根源乃是“恐懼”。恐懼感對家長學生兩者而言,只會是心理負擔。家长害怕孩子追不上他人,根本是杞人忧天,想得太早,想得太多,是對孩子沒有信心的表現。這種過于擔心的態度,只會形成反效果。很簡單,心中帶著恐懼,腦袋為恐懼所亂,還怎么能把事情辦好?何況還想把恐懼感傳給孩子?不管是有心無心,結果都是害死人。

筆者認為,孩子真正须掌握的,是修身修心的方法。修身修心日久,人自然修養好,會懂得尊重他人,本身也會為人所敬重。宋明儒者深信,一人若德行良好,將能看到清明本性。筆者覺得,若一人有本事看到本性,那意味著腦袋一定已非常清醒。腦袋清醒,思路及分析力一定佳,自然而然會分得出什么對自己好,什么對自己不好,不會輕易被人所左右。思路清晰,肯定也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潛能是什么!知識其實易得,難得的只是清晰思路。若論實際效果,思路清晰,分析力強,只要加上專心,學習任何知識肯定是事半功倍。

故,由老師來“傳道”,教導學生修身修心的方法。修身修心的路上,學子產生不少疑問,這時就由老師來為之“解惑”。學子修身修心到某程度后,老師就能開始為之“授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