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九月 19, 2011

華文環境縮縮縮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一年十月十六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语言漫谈》-华文环境缩缩缩

先辈南来,对新环境陌生、而对各土语及英语更一窍不通,很多时候都把各马路或小巷或某区域冠上饶有趣味的华文名如:打铁街、豆腐解、茨场街、二马路、三马路等。住宅区花园林立时更是雅名处处,如大丰花园、彩虹花园及百乐园等。各种名堂无非是要方便先辈容易记清辨认。今人皆谙英文,姑且不论精不精,一点基础还是有的,比起先辈罗马字母不认得一个,好得多了。况且当今许多华裔母语已非华语,剩下的则都懂得英语马来语。既然看得懂巫语英语,没人已经在意住宅区或路名必要有华文称呼不可了。

这似乎是一种趋势,即本地使用华文环境是益发萎缩了!这危机大矣!不仅会影响未来华小的生存,且定下华文媒体的死活。华文没人用了,家长不送孩子入华小了,不让孩子学华语了。学生少了,何来师资?华小一间间倒闭了。谙华文群众少了,华文媒体的观众听众也跟着少了,广告客户流失了,媒体没了广告收入,岂能健康营运?届时,华文媒体还不倒吗?

语言的生存与其市场价值唇齿相依。试问有几位家长当真因着爱华文而把孩子送入华小?若当年政府允许英校继续存在,华小如今恐怕早已绝迹矣!我们或多或少能从中国崛起过程中得到好处,但这只限让学子能轻易与中华世界接轨而已。要塑造良好的中文环境,在本地发扬光大,非得要靠大批中华世界企业投资本地不可。只是这些企业要过来,恐怕还需过五关斩六将,不断应付诸种族极端份子的一切干扰。

当然,还有人在默默挺着本地仅有的窄小华文环境。如各华文媒体等。然而,像百盛般坚持在其店面放上其华文名,或像云顶般在所赞助英超球队队服上印上华文名的企业,也寥寥无几了。

其实,受此问题困扰的何止本地华社,中华世界诸民不久亦会面临之。在中华世界,谙英语者人数节节上升。英语懂得了,翻译也不必了,索性在行文中华文参杂英文了。想来不久后英文与罗马字母会如阿拉伯数字般“堂皇入室”。乐观来看是丰富了华文“词汇”,完善了华文“单薄”的“表达能力”,未尝不可一试;悲观来看,华文简直成了英文寄生虫,上演一套“语言受殖民”戏码。英文新词一到,译不了或译不够快,干脆就放上英文原名吧,还原汁原味呢!长久下去,嫌麻烦了,不如就全民习英语吧!难不成要效法日本人搞个华文版片假名吗?(若是,可以考虑考虑注音符号)。

以上观点乃从华文爱好者角度出发。笔者人微言轻,只盼此文为警钟而已。若有人觉得语言只是工具而已,习之目的乃借以撷取知识,母语为何种语言并不重要,那倒也无不可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