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七月 13, 2018
最後一里艰辛路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八年七月十五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勇瑜 最后一里艰辛路
语言为技能,关乎谋生,关乎能否进入某些行业。英文为国际商业语言,背後有英美强国撑腰,除非出现大变动,此游戏规则难以改变,故世人几乎都狂练英语以容易获聘、升职,甚至得到生意机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占了先机,常听到白人自己国内找不到吃,来亚洲随便都可以拿到高管职位,不然就是教英文。笔者就认识这么一位纽西兰白人,生物系毕业,毕业後难以获聘,最後来马教英文,日子过得很快活自在。早期很多华人父母积极转换母语,只用英语与子女沟通,都是为了要子女日後可占先机。
语言代表工作机会。以前的马来亚,华人之间,不同籍贯垄断不同行业,福建橡胶、客家锡矿等,小籍贯如海南,如果不谙大籍贯语言,只好开咖啡店去。吉隆坡本地人甚至流传【当年不晓得福建话,就不可以到士拉央巴刹做生意】之说。今天,在雪隆区,身位销售员,若不晓广府话,很难做得称职,故招聘广告,皆列明须谙广府话。私立中文电台、某些广告公司,都制作大量广府话节目与广告,自然要聘请精通广府话者。换句话说,就算同是华人,若知晓其他籍贯语而不精广府话,就不必申请这些工作。其他非华人,如马来人,若工作机会稀缺,难得找到一份适合的,却又因不晓中文而受拒,难免心生憎恨。
林连玉当年争取华语为官方语言,困难重重,想当然尔。当华语与马来语平起平坐,可以大大方方于官方地头使用,马来语就不再高高在上。对许多马来人而言,当今虽然私人界英语为主,可是他们凭着母语,至少可以在政府机构或政联公司谋得一官半职。再者,许多靠政府工程生存的土著公司,都以马来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如果单凭华语或淡米尔语也可以申请这些工作,就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等于多了许多人来跟他们抢饭碗。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就算统考生那么少,就算统考有马来文科,承认统考,还是会刺激马来人。
说到来,人的时间有限,对一个想要众多子女,准时上下班,悠闲悠哉过生活的人而言,最好我不必花太多时间学习其他语言(单掌握英语就须要花去整整十多年中小学时间),只用母语就可以做上一份不错的工作。下班後,陪孩子玩耍,或种种花草,或与朋友喝茶,或到清真寺礼夜间拜,周末去野餐,假期去旅行,快乐无忧。本来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想要下一代也能够这样,你们现在要打破这种平衡,我难道不担心?
当我们理解到他们的心态,就能够想想应对方法。当然,这是万万不简单的任务,林连玉当年当然知道马来人顾忌什么,可是族魂终究也无法拿出良策,还要牺牲掉自己的公民权。
这最後一里路,还看不见尽头。
标签:
登報 published,
華夏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