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二月 27, 2012

報紙無立場,不可能


之前的政党头头辩论,星洲日报版位分得不均匀,遭网民抨击,说星洲日报不中立。

然后星洲日报“软硬兼施”,即为此事道歉解释,也刊登文章反击网民。

我想说,星洲日报由商业集团控制,先不说编辑部独立与否,该集团老板其实有权干涉编辑部,指定报道偏向某某人或某某党或某某理念,毕竟这是他的报纸啊。

公司由我出钱出力,要做些什么竟要你来管?要不要刊登我的稿,也是该报编辑的权力呀!读者这种越界的心态,我真的想不通。

读者若不爽星洲日报报道偏颇,则该罢读该报,以市场力量还击该报。但很多读者要求该报编辑道歉甚至污蔑报人,该做的也做,不该做的也做。如此行为恰恰反映出读者仍关心星洲日报,内心希望该报能做得更好!

其实,读者若想要看某某党的新闻,可以读那些党报啊!或者读星洲日报以外的报纸(纸媒网媒都有)啊!如此他们将能读到他们想读的新闻,无需大动肝火发脾气,伤身啊。

或者,稍有财富者也能考虑办报,发扬自身理念,譬如搞一个“立场中立”的报纸,相信读者不会少。而且,华文报在多报竞争下必会办得愈发出色。

当然,在本国办报,陷阱多多。《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一日不除,办报终会办得战战兢兢。这该是各报管理层包括星洲日报管理层的心情吧?

星期日, 二月 12, 2012

巴生大肥麵粉糕 Fatty Mee Hoon Ker @ Klang







这日回乡前,特来巴生柏克莱花园的大肥面粉糕大快朵颐。

未曾光临前,曾听说这间面粉糕店晚餐时分往往就是长龙时分,顾客至少要等上一个小时方能享用食物。而且,长龙群多是打包带走的顾客。

今天人也超多,我很幸运,有人一早已为我留位点菜。我一现身,就已看到我那碗面粉糕了。



我向来吃不惯水煮猪肉,那种猪腥味让我食不下咽。这碗面粉糕也与其它地方的面粉糕一样,里面放了数片水煮猪肉片。既然放了我就吃吃看看味道如何。哇!竟然没有猪骚味!软软的,该是和了薯粉,沾上辣椒仔酱油,再把面粉糕送入口一起咀嚼,赞!


面粉糕内也放了蛋,其蛋虽不如吉隆坡教总附近辣椒板面水煮蛋般超滑,但也是自成特色。

这里加汤免费,我也加了一小碗。汤底论味道,不像是以江鱼仔或黄豆所熬。汤倒尽,我看到了一些咸菜,难道汤底是以咸菜所熬出?


除了加汤,我也加了香脆江鱼仔,每碗一元。江鱼仔脆又咸,与面粉糕一起咬实在过瘾,一个字“爽”!口内太咸了就喝汤中和一下,以鲜味盖过咸味。

很满足的一餐!

星期二, 二月 07, 2012

華人的稱謂



此文于西元2012年2月3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 - 華人的稱謂

人人常使用Chinese这字眼来称呼全世界华裔。

中国人来自China,理所当然称自己为Chinese。(顺便提起,中国国内也有些人呼吁把China改为ZhongGuo,他们认为把外国人把祖国称为瓷器不恰当。)

本地华人通常用Chinese Malaysian来称呼自己,顺利切断与中国之一切关系,除了祖先血脉之外,谙华文之外,发展出本土华人特色文化之外,其它一切通通与中国无关。

在这里,风平浪静时,Chinese的称呼问题不大。但友族多不谙汉语,不懂得汉语“华人”与“中国”是完完全全的两个词,只懂得英巫两语之Chinese或Cina。看到Chinese这字眼,就联想到China。长久下来,潜移默化,刻板观念深入无意识之内,驱之不散。意识正常时尚能理性分辨之,一旦情绪被有心人使用种族主义激发,就会无理的把本地华人和中国华人联系起来,结果是回中国论声音不绝。

笔者建议,可以学印尼,用TiongHua来称呼华裔印尼人。TiongHua是闽南语之译音。我们可以考虑使用ZhongHua ethic Malaysian,即华裔马来西亚人,逐渐间接地纠正某些友族的歪想法。

星期四, 二月 02, 2012

快快樂樂學華文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一月廿六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语文漫谈》 - 语文漫谈:快快乐乐学华文·勇瑜

马来西亚华小学生很难为,不说其他科目,单是语言 , 从小就需学三种。

掌握三语,对精英而言,是绰绰有余,对资质普通者而言,是亦步亦趋,最终可能三大皆空,各语皆半天吊也。

有人说,学华文,想打下扎实功底,在于死背硬记,先让学生熟记在心,日后经历练增长,再慢慢体会个中意境。

其实,学生若只学习华文,无需接触其它语言,以上方法万万正确。学生再如何不愿,都需挨过去,体会先苦后甜这道理。

惟,现实是,华小学生,一上学就学三语。他们成长环境,已较前辈们不一样,书报难得一看,眼睛及思考方式深受电视节目等影响,学习华文若用传统方法,实在不合他们胃口。

小童想法,与英文相比,华文难以上手,传统学习方法耗时枯燥,学之,犹如坐牢,童年欢乐声不复还。

笔者某位友人,童年时期,学英文时快乐无比,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好记易学。然而,学起华文时,则要苦苦抄写苦苦背诵,学得乏味,学得勉强,半哭半闹,最终逼得父母放弃让他学习华文。如今他巳在外谋生 , 有时对不谙华文有感遗憾,小时毕竟只想尝甜品不吃苦瓜。

可见,当华文遇上英文,甚至马来文,上手不易的劣势显而易见。儿童更见之变脸,毕竟,人性终究是趋易避难。但是, 強逼小童学习, 难免会随便敷衍。所幸笔者也见到市面上有越来越多有趣的学习“玩具” , 使小童学习汉字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