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五月 11, 2010

文化传承需不分阶级

当年南来之华人,多乃文盲,竟可以传承文化于子孙,着实不易。这就是文化深耕于日常生活中的果实。

封建时代读书认字主控权掌握在权贵手上,形成少数人才能应用文字的现象,当这些少数人消失了之后,可以想象中华文化也随之消逝,这种没毁了中华文化没会在这种不合理的封闭制度已算大幸。人有了阶级之分往往可怕之极。玛雅人也有这样的制度,结果当他们的贵族全被西班牙人灭族后,竟然无玛雅平民能解读玛雅文之。汉人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而能保文化精髓乃归功于读书人还蛮多也。而文人数量不少乃拜科举所赐。

封建时代有科举考试,让各阶级的人有个希望,是人民提升生活水平的唯一管道。只要肯读书(不知当时私塾师资如何?普遍与否?),一朝中举,就有出头天。个人最欣赏的还是科举考试不分阶级不分年龄,个人自认有准备有能力就能报考,无需条件多多。当然凡事有优劣,科举的弱点在于八股文扼杀了文人的创意。而且当时的气氛鼓励中举的文人多在文学下功夫而无法促进社会朝科技发展前进,中国后来的国力衰竭也与此有关。

参与科举考试的人毕竟还占少数,多数人民为了生活只能不断农耕做活,一生人不识字不识什么儒释道,他们怎样把中华文化教导于子孙是一迷题也,能想到的也只有中华文化已深深的融入生活中。就这样一代传承一代,想起那千百年的过程吾心里实有一股激动。

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受教育,得闻在世博还有人随地吐痰、插队、让孩子随地大小便等陋习,吾不禁摇头。那些老师的心血不是白费了吗?为什么一个大国竟还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望当局为此拟定良策,让大国风范重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