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五月 03, 2013

保方言說華語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各地居民各操各语,自然不过。春秋战国时,各国字体字形多有不同之处。

之后秦始皇一国并六国,蛮有丰功伟绩,也有大过无数。姑且不论秦皇之过而论其功,其中一功就是〔书同文〕,使异地人民不至于说也不通,写也不通,乃至无法沟通。

自有书同文后,汉字字形受到规范,大家写的都是同一字形。汉字本固而得以发扬光大。随着儒家文化圈逐渐影响各非中原地区,以汉字笔谈也曾风行一时。说话你我听不懂,就用笔来传情达意吧!中国明末时期欧洲传教士所著之《中华大帝国史》,就曾提到中国周遭各国,日韩越,甚至包括苏门答腊人,皆有以汉字交流之例子也。

直到近代,民族主义盛行,各地说各语似乎已不合潮流,不利于形成强大〔国民〕,建设强盛〔国家〕。故有人提倡以〔华语〕来团结国民。此运动获众人响应,身在东南亚的诸先贤也不落人后,纷纷建校,教导华语华文。

华语运动经有百年余。直至近年,振兴乡音之说随处可闻。说真的,方言才是母语。

中国古时虽有〔官话〕,朝廷也没强制人民学习之。当然,要做官就另当别论。但也有像梁启超公般官话说得一塌糊涂的官员,皇帝也没怪罪,可谓说不好官话的现象,是稀松平常的。

本地华语,经先贤大力推广,卓有成效。凡毕业自华小者,都能听能说。而电台电视台也制作了不少的华语节目。新闻主播以华语报导的画面也蛮司空见惯了。当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的华语说得带有乡音,有时也词不达意,脑子为了组句找词而口脑不协调。但当他们说起母语即方言时反而流畅自如。本地的华语,囿于环境,也变化不少,语法词汇等都很有地方特色。若在以前,这些特色难以登堂入室,现在则已悄悄步入电台甚至电视节目内。

然而,在国内许多地区,方言依然盛行,日常生活中各籍贯人士喜用之交流。最著名的例子就有雪隆及怡保,广府话大行其道。北马槟城,则是漳州闽南话通行。本地电台节目,有不少都是说广府话的,可见全国不少籍贯者皆通广府话,否则这些节目哪来的听众呢?就连刚刚登科的叶娟呈女士,虽不谙华文,但却能说上一口流利客家话。

本来华语就是要方便各籍贯人士沟通,但既然使用方言用习惯了,说华语又拗口,那还需学华语吗?干脆就说方言吧,反正说方言都好,说方言都好,书写方面都是使用汉字。所以,汉字,我们照学,至于授课,则可以考虑用方言。以前的私塾时代不也是如此吗?

除非,人人都愿意顺着中国台湾等地华语普遍的趋势,慢慢习惯说华语,而非本末倒置,要外地不同籍贯者都来学他人方言来沟通。学语言要时间要成本,除了巫语英语,若竟还需学上非本身籍贯的方言,实在累人。在《历史慕羽》一书中就曾提及,沈慕羽公曾有感闽南语太过盛行,而以身作则,带头说起华语,非常用心良苦。我们该不该珍惜千人的用心呢?

谈谈印度。印度官方语言乃兴地语,但淡米尔人则多不谙兴地语,两个不同语系,音异字也不同。怎么沟通?印度淡米尔裔友人说,幸好有英语。

由此观之,英语之所以盛行,就拜各族都自认自身的语言优秀,不输他语,只逊于英语。而英语宗主国英美又掌控全球经济,英语地位超然,就理所当然被封至尊的地位。新加坡列英语为官方语言,不也是秉持着相同的道理吗?

华语要与英语并驾齐驱,绝对需要大家来配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