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十一月 13, 2012

鎰記鎰記 Yuk Kee @ Kuala Lumpur

太久沒去鎰記,豬香烤面包的味道忘光光。。。
Long forgotten the tasty Yuk Kee signature - Roti Babi

再吃一遍回味回味
Try again... 

面包軟,但不松。吃起來有牛油味,咸咸香香,顯然有用牛油煎過。
The bun is soft with strong butter fragrance. Obviously It was pan fried a little with butter.

刀叉打開面包表面,直搗“黃龍”!掏出餡,豬肉碎混洋蔥,面包含餡,入口芬芳。
Tore the bun and picked out the "essence". The mouth was busy tasting the delicious minced pork with onion plus bun. 



沾上辣椒醬,本土風味濃。
A little bit of cili sauce would certainly improve the taste. 

嫌膩?有生菜番茄解。
Served with lettuce and tomatoes too. Your 'health' food.

只吃面包太單調,也叫了海南米粉面。
I ordered the Hai Lam Mee Hoon Mee as well. 

米粉面,顧名思義,米粉參面也。
Mee Hoon Mee = Mee Hoon + Mee

這米粉面,一句話,包你一口接一口,停也停不了。
It is not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is Mee Hoon Mee. My mouth was filled with Mee Hoon and Mee till the plate cleared.

一點點海鮮、一點點蔬菜,就能煮出這美味絕妙之面。廚師工夫可見。
Credit to the Chef! 
View Larger Map

星期四, 十一月 08, 2012

漢語热

据报导,澳洲为准备日后与亚洲各国融洽相处,打算在学校设立课程,教导各种亚洲语文,包括汉语。

真好消息也!

看看本国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冷冷态度,比较之下,只觉世界真奇妙。

汉语要在世男更热更红,有数个需改善之处。

一为翻译速度。以英文为例,英文有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单词皆由这些字母所组成,再赋之于意义,故英语吸收新词灵活快捷,无论单词源自何种语言,一经拼音化,就能成为英文新词。中文词如“锅”之拉丁拼音就是一例。又或某新事物,如谷歌,其名乃各字头所组成,乃成一词。

汉字形义音并重,对于新事物新现象,除使用现有字合成新词外,就只有创造新字了,化学元素钾钸等等即是新字,沿用至今。故论适应新环境,中文不及英语快。中英文并存现象估计会持续多时,直至中华世界之科技文化独步全球。权宜之计,乃集合众专家,以极速翻译,进而统一译词。再开放给众人查询。

二是简繁之争。汉字数码化成功后,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都能显示,用户也能以各种输入法输入汉字。汉字有简繁两种字库,电子产品用户对此必不感到陌生。根据所需,时而输入简体,时而输入繁体。所幸某著名的网上搜寻器能识别简繁体,输入繁体字眼,查询结果中也能出现带有该搜寻字眼的简体文。虽是便利,唯终究还是烦了谙汉语者,也不利汉语学生。若各国或区(包括日韩等)能依据现实需要调整统一必能促进沟通做事也少了障碍效率理想。

其三。今日之教育偏向西化,其实中华传统知识如易经五行河图洛书等基本知识理应列入华小课程介绍给学生。举中华传统算术为例,自古亦发展成一套系统,与现代数学相比较注重实用性而没理论化,算法亦不同。其虽没象现代数学般举世所用,但让学生知道个大概也大有益处,毕竟唐朝科举也有算科。

第四。文言也是一宝,中华数千年各类书籍累累,浩瀚书海皆以文言为载体,古时中日韩等民众都能以文言“笔谈”!我们如不能读懂,或需靠人译成白话文,着实可惜。虽说白话文是大势所趋,日后亦会成主流,但是我们也不愿青年望文言而生畏,最终形成文化断层。

星期三, 十月 31, 2012

習近平與李克強

習近平與李克強 - 這兩位中國未來職銜最高的領袖,原來與西方世界都有一些渊源。

習外甥女嫁洋人。除此之外,听说習有不少亲戚在美国。

至于李,余尚未听闻李有亲戚放洋。但李不时在公众场合大展英语“雄才”,不知是过瘾还是在塑造开明形象。如果是为了过瘾,则是丢了汉语的脸。身为未来总理,在世界各地都应该以中文发言,就像其前任朱镕基与温家宝一样,都是中文佼佼者。身为总理,千万不要为了迎合国际潮流而满口英语,以为会英语就有资格统治国人,笑话!这样做,反而显得无知,受人文化殖民还不自知!李有责任维护中文尊严与国际地位!希望他接任总理后能做到!

回到習,他这么多亲朋戚友在美。明明美国政府敌视中国,一旦两国有冲突!習又位高权重,难保没有把柄落在美国政府手上,或落在美国各情报机构手上,暗中使習妥协,典当中国民众利益!

这就是共党独裁统治的结果,往往领袖没站在广大人民一边,而是只顾自身利益。看看美国,总统无法一言堂,因为国会权力大过总统一人,司法更是自成一格不受各方控制。由国会统治全国比较能确保各方利益都受到关注,受到保障。当然,此制度也有漏洞,金融家基本上也影响了政治决定。

中共虽有人大这类似国会的机构。但余质疑人大是否真有实权。印象中好像只有中共政治局才是最高决策者,政治局有三十二人?忘了。但只有七名最高常务委员。由这七人为十三亿大众决策,实在太不可思议了!除非把各种权力下放地方,那么才比较合理。

余如此关注此事,乃因为中国命运与汉语汉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强盛,汉语方能传播得更快更远,打败众多其它语言!追赶英语!而且余祖父就是中国人,故余觉得关注中国国情是符合常理的。




星期五, 十月 26, 2012

本國華裔太重華文?

國民大學張國祥教授的言論引來四方天下圍攻。

馬來語,我們一直都有學,從小都有學。只是,說得不夠流利,有口音而已。我們學英語,可能可以說得流利,口音則也免不了,甚至演變成了馬式英語。

若人人都是語言天才,兼通雙語三語而游刃有余,當然行。但多數人都是平庸之輩,否則“精英”就不會顯得可貴。何況眾人各有厲害之處,某些人其他方面強,就是語言能力弱。
我們與馬來人共同生活于此地,國民中他們為數最多,公仆多又是馬來人,依常理而言,我們確實該了解他們的語言文化,方便溝通與合作。其實,這都是很自然之事。隔閡隔閡,就靠不斷交流來打破。

所以我們從沒拒絕學習馬來文。我們的上幾代也會用巴剎馬來語勉強與馬來人溝通,雖然限于詞匯,但最終也有效,最多是耗時耗精神而已。馬來語被列為“官方語言”后,我們也“半被迫”學習馬來語,當然是不是有關當局推行種族政策另當別論。但那結果是我們這一代的馬來語程度勝過上數代,至少也懂得造完整句子,懂得更多詞匯。


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精通馬來文。以之為專業則無可厚非。能與友族好好溝通就很好了。就像史密夫的理論般,我們該相信“看不見的手”,任“市場”決定語言存亡。由權威當局插手,已違逆了市場原理,撥正反亂。

可能張教授認為馬來語是世界知識語言,用之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有很多偉大古籍經典供我們參考,所以才會一番苦心勸導華社吧。

星期四, 十月 25, 2012

培訓員工學華文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 - 培訓員工學華文

本地华文学府挑战重重。如华小不增学生激增,如建新独中路途遥远。长期而言,学华文人数应该会下降。

另外,本地使用华文空间也愈发萎缩。虽然目前尚有各媒体撑着,唯观众读者渐少,被英文媒体分散。

谙华文人数减少,加上氛围不佳,等于恶性循环,华文空间备受挤压,直至无所可挤。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设施,如银行自动提款机,如私人机构电话服务,一般都有华文华语选项,服务谙华文人士,唯尚有美中不足之处。

按笔者经验,致电时选华语服务,往往需等侯良久方有人接听。而且很多次都是由口操马来语者接听。笔者猜想应该是该机构缺少人手所致。所幸笔者马来语程度可以应付,相信多数国人也没问题。

那么,又要华语服务来做什么呢?这值得省思。

我国某些华人大企业所提供之客户电话服务,多有华语选项。笔者有时收到来自这些企业之华文广告短讯,很鼓舞。唯笔者若依华文短讯,致电了解详情时,发现接听者多不谙华语。服务链有点缺失。

这些华企老板,多数曾受华教熏陶,是人才,是佼佼者。其实,他们若能花小小心思、费少少财,聘请华文老师来为员工培训,教导基础华语华文,会是锦上添花。一来可以使员工修了多一种语言技能,二来能为本地华语老师提供工作机会。三来,员工受训后,不只能服务本地华人,也能服务中国台湾香港之游客,好处太多了,是精明投资啊!

希望华人老板能考虑考虑!

星期二, 十月 16, 2012

華教新看法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廿三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教育视窗:华教新看法•勇瑜

我辈今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华文听说读写,真得感谢一众先辈如林连玉公。先辈尽心尽力为华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的这宝物,是连财富也都换不到的。

本地华教体系也算完整。庆幸我们没生在邻国,曾受反华教恶政钳制,剥夺学习母语权力。惟本地华教尚存隐忧。官方政策不鼓励华教,华校无法自由发展,人口增加华校数量数量不变,供需失衡。

大马人口近三千万。华裔占了小小部分,百分之二十左右,剩下的皆是他族。

华教人士努力维护华教,多次促政府公平对待华教。努力大家有眼见,新闻也有报,结果是往往都是一呼三不应,吃闭门羹多过吃饭。华社也很气,很失望。

这都是华社的看法。那么,占大马多数人口的友族又如何看待华教呢?

友族生入读华小似乎年年高升,令人鼓舞。证明部分友族觉得华小校风好,认为能教出成绩优良,品德兼优乖小孩。

惟,还是有一大堆友族,没有经历过华校生活。他们只能根据媒体报导或道听途说,幻想本国华教的模样,幻想本国华教培养出怎样的人。就像本国很多华裔,没什么接触友族,或只懂那么一点皮毛,然后就假设伊斯兰生活学说是怎样怎样一般。

本人近来稍作研究,发现往上很多友族的部落格,都在抨击各种华教运动。他们鞭挞诸如“争取新独中”,“呼吁增加华小”等等运动。本人有留意部落格留言,发现多数友族都对华教运动不甚友善。种种言论有:这里不是中国要学华文请回中国、华教分裂国民国民团结要靠国语、要华教就该放弃大马国籍二选一,等等。这些都是“民声”,大概能解释为何政府始终打压华教。

他族为何如此仇视华教?难道华教真对本国毫无贡献?或他们是自小或长期受极端份子灌输一国一语、单元文化观念,认为唯有一国一语大马方能强打?还是他们曾受过直接来自“华文华语”的威胁与压力?而且他们为何又不会对英语如此反感?

我们若干爱华教者,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活出“中华文化”,感化友族?难道中华文化是求科科甲等?难道中华文化是求与别人比较成就?难道中华文化是求成绩优秀有好事业能赚大钱做医生做律师?难道中华文化是怕输?那么“天人合一”有做到吗?那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有做到吗?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做到吗?

希望华教团体能集思广益,思考怎么使本国受益于华教,使友族也从中受惠。学英文能使国民纵横世界,受雇欧美企业,也就没有人会反对学英文了。毕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精神是人所不拒的。目的在于减少友族反对华教的声音,政府不受极端声音牵制,方能顺利迎合华社所求。

星期六, 十月 13, 2012

陳旭年公你好嗎?

馬六甲雞場街超熱鬧,還被冠上文化街的名堂。去了幾次,真的是在在體現了“吃”的文化,也能體驗到“小商品”文化,“買賣”文化,的確非常有“文化”。街尾又有舞臺,不時有表演,曾看過“大師”表演鞭術還有卡拉ok比賽等。有時走著走著還能看到一班阿姨在某某會館大廳跳交際舞。總之是每次去都是擠擠的,人來人往,好熱好熱。那些買賣攤位攤主手里大概也握過幾回厚厚的紙幣吧。

雞場街搞得這樣“成功”,這兩三年前新山華社也來效仿搞文化街。不知何因,新山華社看上了陳旭年,每逢周末為之打扮一番,免不了紅燈籠滿街高高掛,想當然耳,那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哩。

那天去了陳旭年街,眼睛望去紅彤彤,好多的燈籠高高掛著。陳旭年街的街道彎彎曲曲,路面不像一般路般鋪上瀝青,而是某某材料,余也不知是什么,總之好看過瀝青就對了。街道兩旁則有人行道。攤子就擺在人行道上。

陳旭年街。漢字哪里去了?

整條街,檔子好多噢!好像有整十個吧?多吧!先看到的是一班耆老大顯唱功,以美妙歌聲犒賞游客,為陳旭年街添添彩、拉拉客、立口碑。他們唱的都是李茂山羅時豐等等歌手的曲子,特色都是歌聲渾厚。

中秋快到,有檔口免費教人做月餅,游客看了做得可口,都會買買試吃。


來學做月餅咯!

來到十字路口,在角落有個當地人稱為“紅屋”的建筑物。氣勢磅礴,造型古色古香,當然,不管多古也不會古過兩百年。新山開埠至今好像才大概一百五十年左右。你們有興趣就上網看看,或讀安煥然先生的文章。安君在星洲日報發表了不少有關新山歷史文化等的文章,值得一看。紅屋下設有舞臺。當晚有一些文化活動,惟余已忘了。

白天的紅屋,靜悄悄,不懂有鬼嗎?

什么活動啊?忘了

忘了有什么




其他檔口都是在發揚“買賣”文化或“小商品”文化或“老饕”文化,吃喝玩樂文化應有盡有,太有文化了,贊嘆贊嘆。


有車禍嗎?

人多,檔口也“多”

曲終人散?

深夜了嗎?

過了十字路口,走到街尾,就能看到〔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了。看到的是店後方而非前方。其實游客也能從后門進入,前門反而更不方面,因為要過一條大馬路,故后門反而成了前面,前后倒置,希望不會破壞該館風水。余也進去參觀參觀。門票馬幣五元。這是余第三次參觀該館,第一和第二樓的展覽品似曾相似,來多數次應該能記得每樣物品的擺放位置。頂樓則換了主題,上回是辛亥革命展,今回所展則關乎“義興”史,資料豐富,對黑社會啊洪門啊等歷史有興趣者可以到此參觀參觀,體驗體驗反清復明精神,體驗體驗中華黑社會文化。

陳旭年街,短短數百公尺,卻有紅屋,又有文物館,著名的錦華咖啡店協裕面包店華美咖啡店等全云集在近處,游客到此一游,吃喝玩樂全都可以一網打盡,來時手空空,回時則舌頭往外在唇邊卷個不停、手滿滿塑料袋、腦袋滿滿歷史文化等知識,多么好。

快來快來陳旭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