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十一月 19, 2012

方言有感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如是我说:方言有感•勇瑜


陈玉水前辈发表了《方言在华社还有未来吗》的文章,笔者读了受启发,也有些想法。

当年,先辈群涌本地讨生活。他们籍贯不同,语言不通,难于交流,不识字者更甚,因此之间隔阂重重,各籍贯间械斗更是平常事。

〔华语〕(普通话)一出,为先辈所乐见,因为,华语,顾名思义,旨在团结华人,华人在异邦,说同一种语言,能“即时”沟通,才能合力共事,一齐兴盛。本地某些人积极推广“马来语”的心态也是如此。

华语已有百年基础,广传于学府,惟某些地方方言仍然强势,如香港,如本地雪隆区或槟城。在这些地区,方言才是各华裔的通用语。

问题来了。

古代,人们纵然口操方言,但文字却是统一,众人皆以汉字书写,凡识字者,皆能读懂各文。汉字之妙,甚至能跨族裔,以之跟日韩越民族来个笔谈。

今天,文言文已被认定落伍,遭排斥。除非要读懂古籍,否则没人会花心思去精通之。当然,可能文言文真的难以掌握学习。而儒家文化圈之日韩越,更千方百计想摆脱汉字,设计出自己的文字。

香港广府话通行,进而衍生出了“粤字”,非谙粤语者所能明白。如“边个”这个词汇,以白话书写,君如不谙广府话,怎会了解其意思呢?台湾也盛产“冻蒜”这种词汇,不谙闽南语者又岂能了解?白话写方言,长久下去,会变成像日文般,同一个字却不同读音不同意义,这有可能。

复兴方言,很好,很应该,但要拿捏得准。方言太强势,如广府话之在香港,众人以白话文书写方言,只怕会像印度各州般,说不同语言,写不同字体。当然,一些古字该受纳入“华语”,如“汤”代表热水,典雅得多。

要嘛,就继续推广“华语”,不然,就恢复文言文吧。

星期四, 十一月 15, 2012

建記板麵好好吃 Kin Kin Pan Mee @ Kuala Lumpur

建記余已吃了數遍。這次非要為之寫寫一番,介紹給眾〔路過者〕。

建記,就在教總大廈附近而已。吃建記,請你順便參觀教總,支持支持本地華教,緬懷林連玉公生前的功績。你只要親臨教總大廈,就會知道教總那般人是多么廉潔,多么清白。敬佩! 


建記黃色招牌,顏色用得好,使余對之很有印象!
建議你周末才來,店內較冷清。若是工作日,要排隊慢慢等。重點是,超級忙時,你只能點干撈板面,你只能點涼茶冰,你要點些別的,如咖啡、茶、薏米水、湯面等,你會碰釘子。店家只準備那兩道,以急速應付一波接一波的老饕,你點別的,想耍老子嗎?要點些別的就周末來吧!

經典辣椒干撈板面上座!手工面上面鋪了煎江魚子、豬肉碎、蔥花、水煮蛋。那水煮蛋超滑超嫩的!時間拿捏不準就弄不到這么好吃了!

店家在所有桌上放了自制辣椒粉,任食客添入碗內,吃得辣就盡量添吧!有香又辣!那辣椒是混合蝦米調制的!難怪這么香!

要吃時,把辣椒粉添入,然后攪拌碗中面,弄碎那水煮蛋,使蛋液沾染了面條。然后才大吃一番,太過癮了!余很快就把碗掏空,通常余都是連“吞”兩碗面!而且往往是意猶未盡呢!

經典辣椒干撈板面!那水煮蛋又滑又嫩,超有功夫

攪拌后的面,此時吃最是過癮

星期二, 十一月 13, 2012

鎰記鎰記 Yuk Kee @ Kuala Lumpur

太久沒去鎰記,豬香烤面包的味道忘光光。。。
Long forgotten the tasty Yuk Kee signature - Roti Babi

再吃一遍回味回味
Try again... 

面包軟,但不松。吃起來有牛油味,咸咸香香,顯然有用牛油煎過。
The bun is soft with strong butter fragrance. Obviously It was pan fried a little with butter.

刀叉打開面包表面,直搗“黃龍”!掏出餡,豬肉碎混洋蔥,面包含餡,入口芬芳。
Tore the bun and picked out the "essence". The mouth was busy tasting the delicious minced pork with onion plus bun. 



沾上辣椒醬,本土風味濃。
A little bit of cili sauce would certainly improve the taste. 

嫌膩?有生菜番茄解。
Served with lettuce and tomatoes too. Your 'health' food.

只吃面包太單調,也叫了海南米粉面。
I ordered the Hai Lam Mee Hoon Mee as well. 

米粉面,顧名思義,米粉參面也。
Mee Hoon Mee = Mee Hoon + Mee

這米粉面,一句話,包你一口接一口,停也停不了。
It is not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is Mee Hoon Mee. My mouth was filled with Mee Hoon and Mee till the plate cleared.

一點點海鮮、一點點蔬菜,就能煮出這美味絕妙之面。廚師工夫可見。
Credit to the Chef! 
View Larger Map

星期四, 十一月 08, 2012

漢語热

据报导,澳洲为准备日后与亚洲各国融洽相处,打算在学校设立课程,教导各种亚洲语文,包括汉语。

真好消息也!

看看本国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冷冷态度,比较之下,只觉世界真奇妙。

汉语要在世男更热更红,有数个需改善之处。

一为翻译速度。以英文为例,英文有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单词皆由这些字母所组成,再赋之于意义,故英语吸收新词灵活快捷,无论单词源自何种语言,一经拼音化,就能成为英文新词。中文词如“锅”之拉丁拼音就是一例。又或某新事物,如谷歌,其名乃各字头所组成,乃成一词。

汉字形义音并重,对于新事物新现象,除使用现有字合成新词外,就只有创造新字了,化学元素钾钸等等即是新字,沿用至今。故论适应新环境,中文不及英语快。中英文并存现象估计会持续多时,直至中华世界之科技文化独步全球。权宜之计,乃集合众专家,以极速翻译,进而统一译词。再开放给众人查询。

二是简繁之争。汉字数码化成功后,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都能显示,用户也能以各种输入法输入汉字。汉字有简繁两种字库,电子产品用户对此必不感到陌生。根据所需,时而输入简体,时而输入繁体。所幸某著名的网上搜寻器能识别简繁体,输入繁体字眼,查询结果中也能出现带有该搜寻字眼的简体文。虽是便利,唯终究还是烦了谙汉语者,也不利汉语学生。若各国或区(包括日韩等)能依据现实需要调整统一必能促进沟通做事也少了障碍效率理想。

其三。今日之教育偏向西化,其实中华传统知识如易经五行河图洛书等基本知识理应列入华小课程介绍给学生。举中华传统算术为例,自古亦发展成一套系统,与现代数学相比较注重实用性而没理论化,算法亦不同。其虽没象现代数学般举世所用,但让学生知道个大概也大有益处,毕竟唐朝科举也有算科。

第四。文言也是一宝,中华数千年各类书籍累累,浩瀚书海皆以文言为载体,古时中日韩等民众都能以文言“笔谈”!我们如不能读懂,或需靠人译成白话文,着实可惜。虽说白话文是大势所趋,日后亦会成主流,但是我们也不愿青年望文言而生畏,最终形成文化断层。

星期三, 十月 31, 2012

習近平與李克強

習近平與李克強 - 這兩位中國未來職銜最高的領袖,原來與西方世界都有一些渊源。

習外甥女嫁洋人。除此之外,听说習有不少亲戚在美国。

至于李,余尚未听闻李有亲戚放洋。但李不时在公众场合大展英语“雄才”,不知是过瘾还是在塑造开明形象。如果是为了过瘾,则是丢了汉语的脸。身为未来总理,在世界各地都应该以中文发言,就像其前任朱镕基与温家宝一样,都是中文佼佼者。身为总理,千万不要为了迎合国际潮流而满口英语,以为会英语就有资格统治国人,笑话!这样做,反而显得无知,受人文化殖民还不自知!李有责任维护中文尊严与国际地位!希望他接任总理后能做到!

回到習,他这么多亲朋戚友在美。明明美国政府敌视中国,一旦两国有冲突!習又位高权重,难保没有把柄落在美国政府手上,或落在美国各情报机构手上,暗中使習妥协,典当中国民众利益!

这就是共党独裁统治的结果,往往领袖没站在广大人民一边,而是只顾自身利益。看看美国,总统无法一言堂,因为国会权力大过总统一人,司法更是自成一格不受各方控制。由国会统治全国比较能确保各方利益都受到关注,受到保障。当然,此制度也有漏洞,金融家基本上也影响了政治决定。

中共虽有人大这类似国会的机构。但余质疑人大是否真有实权。印象中好像只有中共政治局才是最高决策者,政治局有三十二人?忘了。但只有七名最高常务委员。由这七人为十三亿大众决策,实在太不可思议了!除非把各种权力下放地方,那么才比较合理。

余如此关注此事,乃因为中国命运与汉语汉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强盛,汉语方能传播得更快更远,打败众多其它语言!追赶英语!而且余祖父就是中国人,故余觉得关注中国国情是符合常理的。




星期五, 十月 26, 2012

本國華裔太重華文?

國民大學張國祥教授的言論引來四方天下圍攻。

馬來語,我們一直都有學,從小都有學。只是,說得不夠流利,有口音而已。我們學英語,可能可以說得流利,口音則也免不了,甚至演變成了馬式英語。

若人人都是語言天才,兼通雙語三語而游刃有余,當然行。但多數人都是平庸之輩,否則“精英”就不會顯得可貴。何況眾人各有厲害之處,某些人其他方面強,就是語言能力弱。
我們與馬來人共同生活于此地,國民中他們為數最多,公仆多又是馬來人,依常理而言,我們確實該了解他們的語言文化,方便溝通與合作。其實,這都是很自然之事。隔閡隔閡,就靠不斷交流來打破。

所以我們從沒拒絕學習馬來文。我們的上幾代也會用巴剎馬來語勉強與馬來人溝通,雖然限于詞匯,但最終也有效,最多是耗時耗精神而已。馬來語被列為“官方語言”后,我們也“半被迫”學習馬來語,當然是不是有關當局推行種族政策另當別論。但那結果是我們這一代的馬來語程度勝過上數代,至少也懂得造完整句子,懂得更多詞匯。


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精通馬來文。以之為專業則無可厚非。能與友族好好溝通就很好了。就像史密夫的理論般,我們該相信“看不見的手”,任“市場”決定語言存亡。由權威當局插手,已違逆了市場原理,撥正反亂。

可能張教授認為馬來語是世界知識語言,用之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有很多偉大古籍經典供我們參考,所以才會一番苦心勸導華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