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午出席了著名诗人兼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的讲座。题目是“当中文遇上英文”。
结论是,语言是有机的,它会随着与各文化语言的交融而改变。最大的改变往往是语言的词汇随着大量借用外语而增加了。所以余老师断定语言难纯。如英语就混杂了拉丁语、法语等等。
当中文碰上了新鲜的英语词汇,人们往往都给予音译,就例如五四运动时期民主并不为“民主”,而是“德谟克拉西”,从而渐渐演变了今日的“民主”。这个翻译个人认为非常好。希望有些音译的词汇将来都有个很贴切的译名。
中文受外语影响也非近代之事。其就经历了蒙化、满化、梵化的阶段。今日我们用了许许多多的外来词汇而往往不自觉,这就是这些外来词长期融合的结果。
可惜余教授忘了提日本外来词为近代中文的贡献。例子如:科学、俱乐部、社会等等。
余老师亦说到今日英语与古代英语已大大不同。在英语系国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并非人人皆能读懂。而中文虽历经数千年,唯变化不大,所以今日我们还看得懂古时的巨作,如三国演义等等。当然,现代人皆受白话文教育,对了解以文言文形势书写的古书是一种障碍,唯我想还能了解五六吧。那个门槛并非太高,多读就行了。无需受系统训练。
余教授还有说了好多。总之翻译非易事,要得其型并留其意是相当难的。语言背后是无数的文化精粹。这并非另一种语言所能精确表达的。所以,要做“取舍”。要“妥协”。教授说有必要时时刻刻检讨翻译作品。
余教授感慨现今人人都弃文言文而不顾。但是文言文还是与现代日常中文离不开关系。成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成语就是文言文!
余教授并不反对西化。他以徐志摩的诗做例子。西化得体会增加诗的意境,制造美感。唯西化过度就会毁了中文!他说,写中文有必要写得像中文!一个优雅像样的中文!
感谢今日有此良机,能闻得余教授之课,获益不浅。望余教授老而不衰,继续为中文做出贡献!
当今越来越多新外来词汇需要有相符的正确中文译名!在人们还没习惯直接用外来语来表达之前,而使相关中文译名及时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