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八月 17, 2014

華文教育新定位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一月三日获刊登于当今大马- 华文教育新定位

Malaysiakini - 华教的危机在哪里?

国庆日快来临,国民团结又突然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

若大家常上国内著名网站或面子书专页与各友族交流,会注意到一些现象,即最热衷反对种族歧视的,以在半岛占最少数的印裔居多,其次是华裔,接下来才是马来友族。很明显,印裔国民

而若谈到国民团结这热门话题,多数印裔和华裔往往都言明,土著非土著之分严重使国内各族分裂,有趣的是,多数马来友族往往都不赞同,而且还说要团结,华印裔就该先放弃母语源流小学教育,好显示团结的诚意。首相署副部长拉查理最近关于停建华小的谈话,就反映出这种“民意”,此类意见一定会三不五时的跑出来吓华社一跳,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日后也必如此,除非我们能找出改变“华小破坏团结”印象的方法。

笔者看过千千万万关于国民团结的讨论,以上所提到各族的看法,往往都会不间断的在各种不同的讨论中重复出现。每次双方都各持己见,没完没了。

笔者纳闷已久,缘何华文教育,尤其是华文小学,时不时都被人当作国民不团结的罪魁祸首?华教因何特质被某些友族视为破坏各族团结的洪水猛兽?

为了配合国族主义,尊重马来语为国语的地位,华文小学把国语列入正课。此举由来已久,当今,可谓众华小毕业生都能掌握一定程度的国语。

而论收学生,华小往往都不分种族来收学生,许多华小有友族学生并不出奇,完全没有种族之分。

论学习效果,以母语学习,比以非母语学习来得更有效。

以上所提种种,都足以反驳华小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的说法。即便如此,还不足以使反方心服口服。

笔者推测,说华教破坏国民团结的人,往往是觉得,华校不该与国民学校“抢学生”。他们认为,国民学校才是各族学生就读的首选。国语是国内马来同胞的母语,国民学校以国语为教学语,选择国民学校对马来同胞而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依这些人所见,身为国内少数族群的华裔和印裔,应配合友族的需求,入读国民学校,一起用有国语上课,才显得正确。

这种看法,说是霸道,并不过份。因为以少数族群应该配合多数族群的母语教育,从中否定了少数族群的母语教育权利。笔者甚至看过有人如此说,要团结,少数族群就要作出一些牺牲。

而如果我们说,学习母语是基本人权,就会有部份人跳出来说,有关当局积极在国民学校推出母语课,各族学生可一起在国民学校上课的同时,也不会把母语荒废掉。这说法还真令人有时百口莫辩。

我们又不能说,华小的教学水平比较高。说实在,某些国小的教学水平,不会比华小差。况且,若真的要追求卓越的教学水平,家长往往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往国际学校,又何时轮到华小呢?

依笔者浅见,我们应该从“华校对华人的意义”这点来使反方了解,华裔没有了华教会是多么严重。举个例子,我们常强调华小有着与国小不同的环境。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华小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其实更有“传承华人文化”的使命。

但是,所谓的“华人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呢?剪纸?华乐?书法?水墨画?但是,反方会问,如果这些“华人文化”真对华人非常重要,为何还要一班华人不把孩子送往华校?而且,文化传承不该是在家里发生的吗?把孩子送往国民学校念书,孩子还能通过家庭学习本身的文化啊!

笔者因此认为,华校是时候作调整,重新定位了。我们该为华校赋予“神圣”的地位,使其重要程度犹如伊斯兰教育之对马来人般。而要做到这点,依笔者所见,应为华校课程和环境注入更多的“儒家”元素。

目前,在许多华校校园内,都可见到“万世师表”孔子的塑像。孔子是儒家的宗师,是世世代代华人所尊崇的圣人。今天所谓的华人文化思想,其实大部分还是儒家所流传下来的思想,日日夜夜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华人。

我们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乃至为人处世都可隐约见到儒家的影子。例如,我们天天挂在口边的“良知”,乃出自儒家亚圣孟子,而明代大儒王阳明更是使“良知”广传天下。又例如,我们天天谈要孝顺父母,而孝恰恰是儒家最注重的修身方法之一。

虽然如此,在当今的华校,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却完全被忽略了,学子只能偶尔在华文课本上读到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名句。

笔者建议,我们不妨重新教导四书五经,使华校学子有机会接触到儒家经典,使华校成为真真正正的华人文化学堂,届时人家已经不能以“在国民学校也能学到华语”这么简单了。我们可以这么说,儒家经典可用作华人生活的指导,就如可兰经之为穆斯林生活提供指导一样。你反对华校,就等同于反对“伊斯兰宗教学校”,不合理。

那么,如何安顿各种宗教信徒的学生,如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道教徒等等?我们不必担心,历史已经证明,儒家思想是注重人道多于天道的,所以儒家的宗教色彩非常淡薄,永远没有被认为是宗教。许多儒家士大夫都曾信奉其他的宗教。以基督徒为例,明代儒家士大夫徐光启就信仰耶稣基督。更何况,本地多数华人所信奉的佛教早已是“中国化”的版本,若干年前已与儒家思想内的元素相结合。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与各种宗教无冲突。

笔者希望华教诸公可考虑这建议,至少日后碰到有人重新提出华校破坏国民团结的谬论时,在华校学儒家可以成为一个反驳对方的理由。对方若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大概也无法不以同理心看待华人学习“生活指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