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五月 19, 2013

叫我們怎能不用華文?

今年的大选,很精彩很刺激。大选后,激情已过,突然涌现了很多人,包括前法官等等,都很热衷地讨论国民团结的课题。之所以此,只因有人把矛头指向华裔,以〔华人海啸〕来形容今次大选结果。

有人觉得,华人其实应该要顾及他族感受,最好别再于公开场合中使用华语华文。

也有人不嫌其烦,老调重弹,说若政府继续允许各源流小学操作,何朝方能集不分族裔全民于一堂,共吃共玩共学习?不如此又何来全民团结?

当今呼吁大家公开场合不讲华语不写华文,之后是不是也为了要所谓顾及他族感受,而不吃非清真食物,不拜祖先,最后彻底同化?这片土地曾有种族融合的典型例子,如〔峇峇〕与〔娘惹〕,华巫联婚,以闽南化马来语为母语,祖先照拜,猪肉照吃,以浓浓〔儒家〕味过生活,来到现代,碍于当局喜以宗教来分身份,峇峇娘惹因而式微,他们的后代更是融入华社里了,与某些华裔一样,汉字一颗也不懂得,成了所谓〔英化华裔〕。为何峇峇与娘惹不能花越开越多,果越结越丰?这些当局又不去探讨?再者,子孙汉字不识得,坟墓碑文无人认得,族谱之文无人懂得,汉字名由来无人晓得。问君是否能接受?

所谓顾及他族感受,有此看法者,也是因已被当权者受洗脑已久所致。殊不知独立前,诸公都公开谈论或争取华语华文列为官方语言之事。林连玉公沈慕羽公及诸先贤付诸心血与当权者为华教课题兜兜转转四处奔波。如今时过境迁,因为林公的不幸遭遇(招剥夺公民权),此课题竟成〔毒蛇猛药〕,敏感之极,已不可谈,更甚的是,自己设限,避过不谈,完完全全放弃了该权利,任由当局渐渐压缩华文华语使用之地。环顾四周,各商店各交通工具,尚印汉字者几许?

华文环境,得之不易。华文教育、华文报、华文电台、华文电视节目种种,都是活招牌,标示着本地多元文化的特色。当今各机构还有提供华文华语服务,我们不乘机多使用华文,难道要等到有一天醒来时发现周遭环境已剧变,华文无处可用了。我们该无时无刻提醒自己,争取独立的先辈源自不同族裔,当时已注定此地必以多元文化为命根。华裔先贤秉承祖训,一心一意为华裔子孙打算,不想子孙断了根,辛苦建华校、立校训,为学生准备个能好好修心养性学新知的好地方。这番心血,又岂能任由不甚知道或不肖了解华教的外人来抨击甚至恫言要关闭之?

当然,世事无对错,问君如何看。君要捍卫什么,要放弃什么,全都在于君。



星期二, 五月 07, 2013

再談華人稱謂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五月十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 - 再談華人稱謂

感谢编辑,笔者之文【華人的稱謂】曾在此获发表。文中建议呼吁各界欲用英巫文来称呼华人时,以Tiong Hua或Zhong Hua取代Cina/Chinese。今天笔者想要旧文重提。

选战前夕,笔者曾于故乡昔加末出席民联演讲。笔者始料未及,民联候选人皆以Kaum/Orang Tiong Hua来称呼华裔大马人,而非使用传统词汇Cina/Chinese。这是种突破,足以在巫英界,把华裔大马人彻底与中国切割开来。

首相匆匆于选战隔天凌晨就公开声明,大选出现所谓的【华人海啸】(英语Chinese Tsunami),使国阵华基政党一败涂地,国阵因而无法大胜。

在巫英文世界中,【华人海啸】Chinese Tsunami这形容词,非常令人混淆。如今,该词更被有心人所利用,大事渲染我国已种族两极化等等。截笔前,笔者已听到有极端者叫华人纷纷回中国了(马来文Cina Balik China)。各位读者请把该【口号】以马来文念一念,是不是很顺口?Cina 华人,China 中国。Orang Cina 可以说是华人,也可以用来称呼非中国国籍的华人。是不是很混淆人?是不是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称呼真的很重要。许多人对命名更是慎重其事。无论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伊班语什么语,大家都深信只要名字取得好,将有助塑造良好形象。当然,笔者所说的,都是表面功夫。因为【日久见人心】,要晓得某人内涵,费时良久,而且需经过种种考验方能得知一二。故人人仍会在意树立、保持形象美好。首相这数年来不也搞了许多【形象工程】吗?其实,又何止首相这么做呢?

当然,笔者之所以作此建议,也是属于权宜之计。归根究底,种族思维深植许多大马人脑内,不少人打从心底,都不先以国民身份为先,而是以宗教或民族或文化为首要身份认同。

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各华裔大马人能先以大马人自居。可能把华裔大马人贴个新【标签】,即马来西亚人,谙华语华文也有不谙华语华文,生活则儒化或全盘西化,血统则能追溯至中国大陆。

星期五, 五月 03, 2013

保方言說華語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各地居民各操各语,自然不过。春秋战国时,各国字体字形多有不同之处。

之后秦始皇一国并六国,蛮有丰功伟绩,也有大过无数。姑且不论秦皇之过而论其功,其中一功就是〔书同文〕,使异地人民不至于说也不通,写也不通,乃至无法沟通。

自有书同文后,汉字字形受到规范,大家写的都是同一字形。汉字本固而得以发扬光大。随着儒家文化圈逐渐影响各非中原地区,以汉字笔谈也曾风行一时。说话你我听不懂,就用笔来传情达意吧!中国明末时期欧洲传教士所著之《中华大帝国史》,就曾提到中国周遭各国,日韩越,甚至包括苏门答腊人,皆有以汉字交流之例子也。

直到近代,民族主义盛行,各地说各语似乎已不合潮流,不利于形成强大〔国民〕,建设强盛〔国家〕。故有人提倡以〔华语〕来团结国民。此运动获众人响应,身在东南亚的诸先贤也不落人后,纷纷建校,教导华语华文。

华语运动经有百年余。直至近年,振兴乡音之说随处可闻。说真的,方言才是母语。

中国古时虽有〔官话〕,朝廷也没强制人民学习之。当然,要做官就另当别论。但也有像梁启超公般官话说得一塌糊涂的官员,皇帝也没怪罪,可谓说不好官话的现象,是稀松平常的。

本地华语,经先贤大力推广,卓有成效。凡毕业自华小者,都能听能说。而电台电视台也制作了不少的华语节目。新闻主播以华语报导的画面也蛮司空见惯了。当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的华语说得带有乡音,有时也词不达意,脑子为了组句找词而口脑不协调。但当他们说起母语即方言时反而流畅自如。本地的华语,囿于环境,也变化不少,语法词汇等都很有地方特色。若在以前,这些特色难以登堂入室,现在则已悄悄步入电台甚至电视节目内。

然而,在国内许多地区,方言依然盛行,日常生活中各籍贯人士喜用之交流。最著名的例子就有雪隆及怡保,广府话大行其道。北马槟城,则是漳州闽南话通行。本地电台节目,有不少都是说广府话的,可见全国不少籍贯者皆通广府话,否则这些节目哪来的听众呢?就连刚刚登科的叶娟呈女士,虽不谙华文,但却能说上一口流利客家话。

本来华语就是要方便各籍贯人士沟通,但既然使用方言用习惯了,说华语又拗口,那还需学华语吗?干脆就说方言吧,反正说方言都好,说方言都好,书写方面都是使用汉字。所以,汉字,我们照学,至于授课,则可以考虑用方言。以前的私塾时代不也是如此吗?

除非,人人都愿意顺着中国台湾等地华语普遍的趋势,慢慢习惯说华语,而非本末倒置,要外地不同籍贯者都来学他人方言来沟通。学语言要时间要成本,除了巫语英语,若竟还需学上非本身籍贯的方言,实在累人。在《历史慕羽》一书中就曾提及,沈慕羽公曾有感闽南语太过盛行,而以身作则,带头说起华语,非常用心良苦。我们该不该珍惜千人的用心呢?

谈谈印度。印度官方语言乃兴地语,但淡米尔人则多不谙兴地语,两个不同语系,音异字也不同。怎么沟通?印度淡米尔裔友人说,幸好有英语。

由此观之,英语之所以盛行,就拜各族都自认自身的语言优秀,不输他语,只逊于英语。而英语宗主国英美又掌控全球经济,英语地位超然,就理所当然被封至尊的地位。新加坡列英语为官方语言,不也是秉持着相同的道理吗?

华语要与英语并驾齐驱,绝对需要大家来配合。

星期日, 四月 07, 2013

馬六甲峇株安南煌昌雞飯粒(Glory Chicken Rice Ball @ Batu Berendam Melaka)

吾其实是近期才知晓这鸡饭粒店名为〔煌昌〕。

吾上回得以品尝这廉价美食,已是十年前矣!

当年,此店尚未开。老板在某店租一摊位默默耕耘。此店就在吾大学校园附近出。吾马六甲友人一天心血来潮,带吾前去慰劳慰劳胃口。

时间已过了太久。吾再也想不起当年鸡肉鸡饭粒在嘴里是什么味道了。吾惟一记得的味道,是鸡场街〔中华茶餐室〕的超滑鸡肉。当年中华茶餐室上午十一时人已排得满满的,但不需等太久就座位了,多数应该是外带的吧?忘了。现在,每次经过中华,几乎无时无刻都人头挤挤,实在是不敢光顾了。这是另一位马六甲友人所带吾吃的。呵呵呵。

记忆中的鸡饭粒都大如乒乓球,吾当年友人光顾中华时,初初一人五粒,最多也只吃上十粒,大概等于两三碗饭吧?这〔辉煌〕的鸡饭粒却只如普通鱼丸般大小。十粒显然是不够一张嘴了。

这店出名了,闻香而来的人也多得很啊。这里不像中华般位处旅游热点,而是在某个不知名的住宅区而已。惟其名声太威,顾客是来个不停的。座位永远满满。外带队伍永远不断。等了半个钟头,各菜终于上桌了。

吃了白斩鸡,实在大失所望。根本就不滑嘛。不知是否吃到鸡胸肉的缘故?只是吾吃了整盘,实在不行。吾认为,白斩鸡肉要够滑溜才算上等。

鸡饭粒,蛮香。其实一般海南鸡饭都有那股香气。吾觉得没什么特别的。

虽然此行吾并没觉得〔值得〕。但吾还是学到了一种新吃法。就是鸡饭粒沾上黑酱油吃,别有不同风味哩!黑酱油带有点鲜甜味道,配上鸡饭团,是蛮不错的吃法。

此行另一失望之处,是没等到卖〔五香〕的那位电单车师傅来。他通常都会在店前卖五香。老饕可有多样化选择,吃鸡肉配五香,满足味蕾。此师傅就是一辆电单车,载着装满五香的白钢柜子,〔云游四海〕到处卖他的五香。吾曾在熊山住宅区的夜市吃过,至今念念不忘,因为别处实在找不到。当然老板的脸孔吾是不记得了。这位仁兄与当年那位是否同一人,吾不知。

吃了,走了,才看到五香仁兄姗姗来迟。下次吧!



白斩鸡还不错,只是不滑不溜,有失水准

鱼丸大小的鸡饭团

海南鸡饭粒餐

学到新吃法,饭团沾上黑酱油,美好配搭

寿司不知是否抄自鸡饭团呢?呵呵

辉煌鸡饭粒


View Huang Chang Chicken Rice Restaurant in a larger map

星期六, 三月 23, 2013

馬六甲熊山阿旺印度煎餅 Roti Canat Awang @ Bukit Beruang Melaka

吾好久好久没光顾这档了!第一,要来就要趁早,这里很早就卖完关门了,大概做到上午十一时左右吧。第二,这里处在繁忙车道旁,位置还低过马路许多。从花园区的方向来这里,要先经过左边学校,再前往前方的红绿灯打回头,才能左转进入此店。

是有点麻烦,但为了美食,是值得的。

吾会知道这里,也是拜当地朋友所托的福。

如今到了这里,竟有华人招待,吾印象中似乎没见过华人招待呢?十年了,地方没变,员工面孔则变了。当然,吾其实也不太记得当初的老板,当时的员工,呵呵,这不好意思。

踏入店内,华裔顾客占了多数,反而马来顾客寥寥几人。老板员工除了一位华人外,全都是马来人。

这里的印度煎饼很脆,建议你们来两个,一个空、一个洋葱蛋。吾不说香脆,因为论香,还好而已,脆则没骗你,很好咬,口感十足。

其实你们能吃得朴素,也能吃得豪华。当天吾是吃得朴素,两份煎饼而已。要吃的豪华,就该点点该店的各种咖喱鱼了。一边吃煎饼配咖喱鱼汁,一边吃咖喱鱼肉,还不奢华吗?吃了流下整身汗,身心畅快。

不是是否老板也,卖力做着饼

等待当儿,先叫杯拉茶喝喝

蛋饼。当天洋葱很早完了。所以只有蛋饼。

空饼,意思就是没料,只吃面粉而已

阿旺

这里是店的外观。很简陋不起眼但有好料在里边。


View Awang Roti Canai in a larger map





星期一, 三月 04, 2013

馬六甲武牙拉也街咖喱汁蛋皮叉燒燒肉飯 Char Siew Rice @ Bunga Raya Melaka


谨此吾欲谢马六甲友人。当年友人带吾到此处初尝此叉烧饭,吾为此叉烧饭〔惊为天人〕。吾从未于他处吃过像这样美妙配搭的〔叉烧饭〕。

游客到马六甲,大都会穿过武牙拉也(Bunga Raya)区。因这是至著名旅游景点〔红屋〕(Stadthuys)的必经之地。

〔武牙拉也〕区留着老马六甲人的〔城市〕回忆。这里曾是马六甲最热闹之地。商贩云集,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多个人,多张口,故好吃小食绝对少不了。

叉烧饭销得快,不到中午已人去档空。吾这数年来多次空手而回。吾上一回吃到这叉烧饭,不知不觉竟已有十年了!

吾到此处,通常都光顾左手边第一档的〔肥佬〕老板。这里还有数档,皆卖叉烧饭。配搭都一样,差别只在佐料多少而已。

老板不等吾坐下,就开口问〔咖喱?卤汁?〕〔咖喱〕。老板快手快脚切了叉烧烧肉,放在白饭上,淋上咖喱汁,加上蛋皮与特制辣椒酱〔叁巴〕,一盘美味可口的叉烧饭在五分钟内就大功告成了。

不能不提的是,街口有甘蔗水档,卖的甘蔗水超纯正,绝没偷偷加入开水。吃叉烧饭,喝甘蔗水,是这里食客的习惯也。

叉烧烧肉很美味,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白饭透着咖喱香,重点是蛋皮煎得香软,重点是叉烧烧肉沾上特制辣椒酱,放进口内咀嚼,再送上几口咖喱汁白饭,再塞入蛋皮,各种料混在口内咬,让舌头细细过滤分析所有的香味。赞啊!

吃着吃着,发现辣椒酱竟吃完了!别急,勿躁,跟老板开口讨就行了!老板很慷慨的,尽量加吧!

当年甲之旧巴士站尚在之时,吾曾从巴士站走路前往该档口,品尝叉烧饭。由于吾乃最后一位顾客,该老板非常慷慨,把所剩叉烧烧肉通通往吾盘上塞。这种人情味,吾感恩至今未曾忘怀。

同样一条街。你可以晚上再来。这回却吃着不同的食物。有名的白色云吞面及蚝煎也!


叉烧烧肉蛋皮咖喱汁饭

左边是叉烧,右边堆着蛋皮。前方有吾所点之甘蔗水

马六甲老街-武牙拉也街 (Jalan Bunga Raya)

蛋皮旁是卤汁及其他的料等



View Jalan Bunga Raya in a larger map
很多档哦,满满品尝,满满选,尽早来,方吃到




星期五, 三月 01, 2013

馬六甲板底街或称打铁街肉羹湯芋頭飯 Yam Rice with Bak Kee Soup @ Lebuh Pantai Melaka

当年多得友人带路,尝过这道美食,留下美好的回忆。多年来常想到这里光顾,多次漏掉后,这天终于有幸再吃了!

其实,吾也曾在〔拉美士〕看过数档肉羹汤芋头饭。惟他们的汤都是透明的。而板底街这角落间的肉羹汤则黑黑的,感觉有点像肉骨茶汤。

那天是星期天早上,顾客不多。踏入店面,老板问要几人份的?要不要猪内脏?还是纯肉羹?任君选择。我们胃口不大,叫了一碗一人半的份。要价马币八元。

肉羹很新鲜,完全无猪骚味,夹着肉羹沾上辣椒黑酱油,配上芋头饭,是大大享受。

既然打着肉羹汤芋头饭的招牌,那芋头饭也绝不比肉羹汤逊色。很香。我一时间回到了小时候的时光,星期天的早晨,吃着家里附近的肉骨茶配芋头饭,那店已消失良久,有二十年了,但那味道尚留了下来。

板底街其实就在古迹区附近,若您身在鸡场街附近,很快就能找到这间店了。来试试看吧!

马六甲板底街肉羹汤芋头饭

肉羹汤,内有肉羹,加上超软超滑豆腐

肉羹汤

肉羹汤配芋头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