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以母语习得知识,效果胜过以他语学习多多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学习母语的权利还写入公约内。
这些相信许多国人都懂得。若不是国人对英语教数理适应不良,政府也不会取消该政策了。
最终证明,多数国人还是比较喜欢母语教学。
某些国人,如某张姓教授或某消协会等,却思路不清,这边厢支持母语教学,那边厢则反对其他国人以母语教学。
我国宪法保障国人学母语权利,这班人竟找得到破绽,说母语可以在国民学校学,何须另立母语源流学校,分隔国人?这样也行,我佩服。
在国民学校学母语,这点子不错。但国民学校都以国语教学,如果学生不是从小说国语,怎能以之来了解某知识的来龙去脉?
另外,华小有教国语,有百分之十的华小生是友族,分隔国人这说法不攻自破。
他们又认为,华小国文程度浅,国语口音没有马来化,没错。但谁说国民团结要靠口音一致程度一样?吉兰丹人本身就说着另一种腔调了。
至于国文程度很好不好,在于学生的资质。古时华人文盲多,我们不能说他们不谙汉字不配为华裔。同等道理,若国人国语半桶水,我们也不能说他不配为马来西亚人。
说到底,我们要培养有知识的国人,还是要成就某语独尊的虚荣?
这些人支持母语教学,却又阻止他人以母语教学,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
双重标准,只有我讲,没有你讲,难怪世界不曾安宁。
星期一, 六月 17, 2013
星期四, 六月 13, 2013
MalaysiaN tentu Boleh!
Sudah diketahui oleh ramai orang bahawa cara yang paling berkesan untuk mununtut ilmu ialah belajar dengan bahasa ibunda.
Saya rasa itu sebabnya kerajaan membatalkan Program Pengajaran Sains and Matematik dengan Bahasa Inggeris pada tahun 2009. Keputusan kerajaan ini amat betul kerana Bahasa Inggeris itu memang bukan bahasa ibunda bagi mana mana satu kaum pun di negara kita ini.
Kalau nak belajar Sains dengan Bahasa Inggeris, pelajar kena mengambil dua langkah, pertama sekali pelajar kena menguasai Bahasa Inggeris dulu, kemudian baru pelajar boleh belajar ilmu Sains dan Matematik . Kalau kita tengok pelajar Amerika Syarikat, mereka hanya perlu mengambil satu langkah sahaja. Mereka tidak payah susah-payah menguasai Bahasa Inggeris dulu sebab bahasa itu sudah merupakan bahasa ibunda mereka.
Bahasa Inggeris dikenali sebagai Bahasa Ilmu tetapi adakah semua ilmu di dunia boleh dibelajari dengan Bahasa Inggeris sahaja? Banyak konsep-konsep dan terminology yang terdapat dalam pelbagai bahasa di dunia. Adalah perkara yang mustahil bagi Bahasa Inggeris untuk menerangkan konsep-konsep dan terminology dalam bahasa-bahasa lain dengan tepat.
Saya rasa kreativiti and pemikiran kritikal itu lebih penting daripada penguasaan bahasa bukan ibunda. Kalau seseorang itu berfikiran kritikal, dalam masa yang singkat orang itu sudah dapat mencari punca bagi satu masalah dengan menggunakan cara-cara kritikal. Dan fikiran yang kreatif boleh membantu seseorang untuk menyelesai masalah. Kedua-dua kemahiran itu langsung tidak ada kena-mena dengan penguasaan Bahasa Inggeris
Belajar bahasa Inggeris itu hak seseorang. Saya hanyak rasa status bahasa Inggeris itu terlalu tinggi sehingga ramai orang berpendapat bahawa kalau tidak tahu bahasa Inggeris maka tidak ada langsung saluran lain untuk belajar ilmu.
Malaysian tentu Boleh!
星期一, 六月 10, 2013
母語國語何來沖突?
笔者看到报道,缅甸政府正在限制该国大城的汉字招牌数量,只允许商家在招牌写上缅文和英文。
笔者不知道为何东南亚诸国都曾经有此排华现象,反而对英文就情有独钟,大开国门欢迎英文在国内满地开花。是不是英文比华文更有斤两?这有待专家学者研究研究。
大选过后,就有不少人及团体吵嚷要政府关闭各母语源流学校,说什么阻碍国民团结。还有人不爽某些公司聘请谙华语文人士就是歧视国语文等等。其实这些论调不新鲜,算是在炒旧菜。
本地华文环境,实话实说,目前尚算健全。当然,这是比较曾经排华的泰印越诸国而言。若与中港台比较,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是马来西亚乃多元环境使然。
在很多国人看来,本土华裔国人如今仍能学华文读华文报听华文广播看华文戏写华文文章,华裔国人实在应该感恩。这话说得没错,相比起他国政府来硬的,逼所有华裔国民同化,我国政府温和多了,只是采用不鼓励华教的政策。
显然华教先贤也贡献良多,他们煞费苦心与历届政府周旋斗智,甚至一度要使华文成为官方语言,虽然失败了,但可谓虽败犹荣。政府始终保持君子风度,没有霸王硬上弓,忽视华社声音而强行关闭所有华文学校。
所以,我们今天华文能够应用自如,对,应该感谢当局宽容大量。
但是,感恩不代表必需让步,任由权益受侵蚀。
许多地区华小供不应求,华社因而争取增建华小。这类例子,是应他人需求而帮忙,不算是不感恩,不算是忘恩负义。
华小为免学生功课过重,使用较国小浅的国语文课程,这也算不上不感恩。毕竟华小还是尊重宪法,看重国语文,教授学生国语文。
大家有没有想过,数十年前,华裔国人先祖,自中国南来。他们多数不谙英文,但当中某些为了生计,需与各友族打交道,不管是对印度人对马来人,都是一律说国语。
甚至,华裔之间,若其中一方不谙英语,或不懂得对方方言,有的也以国语来沟通。现在多数华裔国人懂得华语,不同籍贯只见,都可用华语交谈,所以用国语的现象的就少见了。
即使是现在,各小贩中心,或咖啡店,或各行各业,聘请了许多外劳,华裔顾客都倾向以国语来与他们沟通。
以上种种例子说明,华裔国人在与不谙华语者沟通时,都很自然的用上国语。即使聘请外劳的老板也好,华裔国人也从没去强迫他们来学习我们的母语。我们华裔国人其实都很尊重国语。
至于国语程度,因人而异,人人资质各有不同,不能强求人人国语一定有上等水准·。
口音方面更是如此,英语华语都会有各地口音有异的现象,国语又岂能避过?
所以,笔者很不解,华裔国民很尊重、很配合政府,但还是被有心人士耍弄,久不久拿华社课题来大做文章,刺激华社,不乱不罢休。
其实,国语受宪法保护,理应很易成为全民通用语,之所以困难重重,笔者认为,是英语文在国内占据崇高地位所致。
英语文,乘着全球化坦克,横扫全球。为了因应国际化,很多机构或行业都鼓励员工以英语文交流。这些机构这些行业是不是非使用英语文不可,从来没人去探讨,可见英语文地位非常崇高。
很多国人,非常依赖英文,开任何店,从外到内,从装潢字体到招牌,一定是英文为先,就连开单做帐,没英文都不行。
笔者发现,在某些地区,甚至有国人认为华裔都是说英语的。他们往往选择以英语,而不是国语,与笔者交谈。
大家都习惯使用英语交流,国语当然就用不着了。
国语文得到官方保护,许多官方消息,都有以巫英两语文发表。很多官方消息,不经华文媒体报道,华社都难知晓。
由此观之,比起国语文有受政府照顾,华语文处境更加艰难,怎么可能威胁国语文地位?怎么还有人要限制国人学习母语?
笔者不知道为何东南亚诸国都曾经有此排华现象,反而对英文就情有独钟,大开国门欢迎英文在国内满地开花。是不是英文比华文更有斤两?这有待专家学者研究研究。
大选过后,就有不少人及团体吵嚷要政府关闭各母语源流学校,说什么阻碍国民团结。还有人不爽某些公司聘请谙华语文人士就是歧视国语文等等。其实这些论调不新鲜,算是在炒旧菜。
本地华文环境,实话实说,目前尚算健全。当然,这是比较曾经排华的泰印越诸国而言。若与中港台比较,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是马来西亚乃多元环境使然。
在很多国人看来,本土华裔国人如今仍能学华文读华文报听华文广播看华文戏写华文文章,华裔国人实在应该感恩。这话说得没错,相比起他国政府来硬的,逼所有华裔国民同化,我国政府温和多了,只是采用不鼓励华教的政策。
显然华教先贤也贡献良多,他们煞费苦心与历届政府周旋斗智,甚至一度要使华文成为官方语言,虽然失败了,但可谓虽败犹荣。政府始终保持君子风度,没有霸王硬上弓,忽视华社声音而强行关闭所有华文学校。
所以,我们今天华文能够应用自如,对,应该感谢当局宽容大量。
但是,感恩不代表必需让步,任由权益受侵蚀。
许多地区华小供不应求,华社因而争取增建华小。这类例子,是应他人需求而帮忙,不算是不感恩,不算是忘恩负义。
华小为免学生功课过重,使用较国小浅的国语文课程,这也算不上不感恩。毕竟华小还是尊重宪法,看重国语文,教授学生国语文。
大家有没有想过,数十年前,华裔国人先祖,自中国南来。他们多数不谙英文,但当中某些为了生计,需与各友族打交道,不管是对印度人对马来人,都是一律说国语。
甚至,华裔之间,若其中一方不谙英语,或不懂得对方方言,有的也以国语来沟通。现在多数华裔国人懂得华语,不同籍贯只见,都可用华语交谈,所以用国语的现象的就少见了。
即使是现在,各小贩中心,或咖啡店,或各行各业,聘请了许多外劳,华裔顾客都倾向以国语来与他们沟通。
以上种种例子说明,华裔国人在与不谙华语者沟通时,都很自然的用上国语。即使聘请外劳的老板也好,华裔国人也从没去强迫他们来学习我们的母语。我们华裔国人其实都很尊重国语。
至于国语程度,因人而异,人人资质各有不同,不能强求人人国语一定有上等水准·。
口音方面更是如此,英语华语都会有各地口音有异的现象,国语又岂能避过?
所以,笔者很不解,华裔国民很尊重、很配合政府,但还是被有心人士耍弄,久不久拿华社课题来大做文章,刺激华社,不乱不罢休。
其实,国语受宪法保护,理应很易成为全民通用语,之所以困难重重,笔者认为,是英语文在国内占据崇高地位所致。
英语文,乘着全球化坦克,横扫全球。为了因应国际化,很多机构或行业都鼓励员工以英语文交流。这些机构这些行业是不是非使用英语文不可,从来没人去探讨,可见英语文地位非常崇高。
很多国人,非常依赖英文,开任何店,从外到内,从装潢字体到招牌,一定是英文为先,就连开单做帐,没英文都不行。
笔者发现,在某些地区,甚至有国人认为华裔都是说英语的。他们往往选择以英语,而不是国语,与笔者交谈。
大家都习惯使用英语交流,国语当然就用不着了。
国语文得到官方保护,许多官方消息,都有以巫英两语文发表。很多官方消息,不经华文媒体报道,华社都难知晓。
由此观之,比起国语文有受政府照顾,华语文处境更加艰难,怎么可能威胁国语文地位?怎么还有人要限制国人学习母语?
萬國寫中文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斯裔僧的中文作品
笔者在中文报发表文章,从未想过谁会是读者。
当然,读者必谙汉字,否则怎么能阅读中文报?
笔者很清楚,除非经翻译,否则笔者藏在文章内的信息,应该没机会为友族所识。
最近,笔者在贵报副刊读到某则文章,作者中文程度很好,把某佛教理论写得很透彻,笔者十分欣赏该文。
瞧瞧作者哪一位,笔者又惊又喜,竟是斯里兰卡裔僧人。
笔者学中文用中文二十余年,中文文章读过万万篇,要读到非华裔所书写的,数载难逢。
很多外族可以把华语说得又准又溜,一旦要读写汉字,就气泄了一大半。像有关僧人般能以汉字阐明某些论点的,不可多得。
世界最多人学的语文,非英文莫属。以英文写作,已非英美人的专利。各洲都有人写出英文佳作。早前著名英文小说《追风筝的孩子》作者就是伊朗裔。所谓的〔软实力〕,英文国际化就是成功范例。
其实,即使汉字初学者,只要懂得丁点汉字,也能写上琅琅上口的白话文,作简单书面沟通,不成问题。至于要写得生花妙笔字字珠玑,当然就须熟悉多些汉字读多些中文书了。
语言功能多,传承知识是其一。如果非华裔觉得用汉字能读上的东西,用英文也能读上,学汉字就显得多余。
汉字流传数千年,著作众多,佳作不少,里头有智慧有知识,值得众民族共赏。这些智慧、知识、概念、术语,属白人语系的英文,要译得比原文传神,绝对费时费力,还不如直接学中文来得干脆利落。
随手拿来的例子,有〔天下〕、〔江湖〕、〔君子〕等等。英译这些词汇,只能做到含义接近,但要准确表达,尚需无数时日。不亲自学习中文了解华夏文化,难以真正融会贯通。
笔者期待一天能有见到更多的安倍仲麻呂(日本)、崔致遠(朝鲜)、利玛窦(欧洲)、白毫子(越南)、鸠摩罗什(印度)、李约瑟(欧洲)等。
当然,以上都是大师,退而求其次,外国人若能以简单汉字作书面沟通,已是大大进步了。
人人,不分族裔,都读得懂自己的作品,想必是每位中文写作人的梦吧?
标签:
登報 published,
華夏
星期日, 六月 09, 2013
Kita tidak pernah Merdeka
Sudah lama saya tidak berkarangan dalam Bahasa lepas SPM. SPM itu pun yang sudah sepuluh tahun yang lalu. Jadi saudara-saudari di sana tolong jangan ketawakan saya. Tolong memberi doa kepada saya supaya saya boleh terus berkarangan dalam Bahasa dan makin cekap menulis karangan dalam Bahasa.
Saya inging memberitahu saudara-saudari bahawa kita rakyat Malaysia ini tidak pernah MERDEKA! Kita tidak pernah bebas daripada cengkamam penjajahan!
Kita masih dijajahi oleh Bahasa Inggeris!
Ini jelas dilihat sekali. Bahasa Inggeris bukan bahasa ibunda kepada mana-mana satu kaum pun di negara ini. Bahasa Inggeris itu bahasa yang ditinggalkan oleh Pihak Penjajah. Fenomena ini semakin serius dengan perkembangan Globalisasi. Kita masih banyak menggunakan Bahasa Inggeris dalam banyak sektor pada masa hari ini. Cuba saudara-saudari fikirkan, kita sebagai rakyat Malaysia, tentulah pernah belajar Bahasa Kebangsaan. Walaupun selain daripada sekolah kebangsaan, kita ada pelbagai jenis sekolah, tetapi yang saya boleh 'confirm', semua sekolah vernekular pun ada mengajari Bahasa Kebangsaan di semua darjah. Jadi sepatutnya hampir semua orang Malaysia boleh memahami Bahasa Kebangsaan. Sepatutnya Bahasa Kebangsaan, bukannya Bahasa Inggeris, yang wajib menjadi Lingua Franca bagi semua rakyat Malaysa ini. Masa dulu atuk-atuk kaum Tiong Hua di Malaysia sudah lama tahu berkomunikasi dengan kaum lain dalam Bahasa Kebangsaan, cuma ayat dan perkataan tidak beberapa betul sahaja, dan 'accent' pun lain. Tapi semua bahasa termasuk Bahasa Inggeris, Bahasa Mandain pun menpunyai pelbagai 'accent'. Ini perkara yang biasa sahaja kalau sesuatu bahasa nak maju ke tahap antarabangsa.
Ya masa sekarang ini ada orang yang masih tidak bagus dalam Bahasa Kebangsaan, tetapi ini bukan pasal dia orang tidak suka Bahasa Kebangsaan, itu sebab mereka tidak pernah ada peluang menggunakan Bahasa Kebangsaan lepas bersekolahan. Di kalangan keluarga dan rakan-rakan mereka betutur dalam bahasa ibunda, pada masa kerja mereka berkomunikasi dalam Bahasa Inggeris, jadi bila dia orang dapat mengguna Bahasa Kebangsaan? Lagipun penguasaan bahasa juga memerlukan seditkit bakat. Kemahiran bahasa merupakan salah satu "Intelligence". Salain daripada IQ, EQ, ada banyak Q lagi, salah satu ialah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Hari ini, banyak sektor-sektor swasta ini banyak mementingkan Bahasa Inggeris. Itu menyebabkan banyak pekerja kena berusaha dalam menguasai Bahasa Inggeris.
Tetapi adakah semua kerja memerlukan orang yang pandai dalam Bahasa Inggeris ini? Jawapannya tentulah tidak. Kalau seseorang itu ingin belajar bahasa asing, itu pilihan dan hak orang itu sebab ini negara demokrasi, tetapi kerajaan tolong jangan mewajibkan semua orang itu belajar Bahasa Inggeris di sekolah-sekolah. Saudara-saudari mesti tahulah betapa banyaklah masa dan usaha yang diambil untuk belajar sesuatu bahasa. Sebernanya kita boleh menjimatkan masa yang belajar bahasa asing ini untuk belajar ilmu-ilmu yang lebih penting. Baguslah orang-orang yang bahasa ibunda Bahasa Inggeris sebab mereka boleh menuntut ilmu dengan bahasa ibunda. Mereka tidak perlu mengambil usaha untuk belajar bahasa asing. Memang perkara yang indah kalau kita boleh menguasai banyak bahasa, tetapi itu terpulang kepa kita diri sendiri, bukan ditentukan oleh pihak lain.
Fakta sekarang ini adalah kita masih dikuasai oleh Bahasa Inggeris. Jadi perubahan kena dilakukan secara perlahan-lahan supaya boleh mengelakkan kerugian kepada negara ini dalam proses perubahan.
星期二, 五月 21, 2013
不貪誰人要當官?
有人說,當官不能發達,誰還想當官?
此話說真的,也蠻有道理。但有道理只能用在加入当权者的一众官员身上。对加入反对党阵营的人,此说法绝对不公平。
道理很简单,既然不能执政,岂能从中获得利益?
首先,社會以〔錢〕為重,已是事實,且此風已久,成了〔傳統〕,人人都以〔发达〕为人生目标,视〔富贵〕为成功。
殊不知,中國古代,有〔士人〕這階層,他們畢生只求在科舉登科,而后望能一展抱負。
對了,就是〔抱負〕,而非〔求財〕。当然,或许他们当中也有人是要求财的。或者当官后受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走上贪污之路。
人若受禮教熏陶,一生只求實現〔抱負〕,這種人當官,對民眾绝对有益。
全球人民,需要对最是这种官。
若绝大多数官员都有〔修身养性〕,〔克己复礼〕,什么样的制度,都会运作得好好的。不论是民主独裁制,有了这种为国为民为社会的官员为骨干,人民着实真正有福!
顺道一提,中国古时不谈民主制度,那要如何来实现官民齐和谐呢?儒家就提出了〔内圣外王〕这概念。君主若贤明以成为圣人为志,不求私利只求胜任君主之位求利益全民,那其所统治之臣民皆能安居乐业快乐生活,他们也会打从心底顺服该君主。
星期日, 五月 19, 2013
叫我們怎能不用華文?
今年的大选,很精彩很刺激。大选后,激情已过,突然涌现了很多人,包括前法官等等,都很热衷地讨论国民团结的课题。之所以此,只因有人把矛头指向华裔,以〔华人海啸〕来形容今次大选结果。
有人觉得,华人其实应该要顾及他族感受,最好别再于公开场合中使用华语华文。
也有人不嫌其烦,老调重弹,说若政府继续允许各源流小学操作,何朝方能集不分族裔全民于一堂,共吃共玩共学习?不如此又何来全民团结?
当今呼吁大家公开场合不讲华语不写华文,之后是不是也为了要所谓顾及他族感受,而不吃非清真食物,不拜祖先,最后彻底同化?这片土地曾有种族融合的典型例子,如〔峇峇〕与〔娘惹〕,华巫联婚,以闽南化马来语为母语,祖先照拜,猪肉照吃,以浓浓〔儒家〕味过生活,来到现代,碍于当局喜以宗教来分身份,峇峇娘惹因而式微,他们的后代更是融入华社里了,与某些华裔一样,汉字一颗也不懂得,成了所谓〔英化华裔〕。为何峇峇与娘惹不能花越开越多,果越结越丰?这些当局又不去探讨?再者,子孙汉字不识得,坟墓碑文无人认得,族谱之文无人懂得,汉字名由来无人晓得。问君是否能接受?
所谓顾及他族感受,有此看法者,也是因已被当权者受洗脑已久所致。殊不知独立前,诸公都公开谈论或争取华语华文列为官方语言之事。林连玉公沈慕羽公及诸先贤付诸心血与当权者为华教课题兜兜转转四处奔波。如今时过境迁,因为林公的不幸遭遇(招剥夺公民权),此课题竟成〔毒蛇猛药〕,敏感之极,已不可谈,更甚的是,自己设限,避过不谈,完完全全放弃了该权利,任由当局渐渐压缩华文华语使用之地。环顾四周,各商店各交通工具,尚印汉字者几许?
华文环境,得之不易。华文教育、华文报、华文电台、华文电视节目种种,都是活招牌,标示着本地多元文化的特色。当今各机构还有提供华文华语服务,我们不乘机多使用华文,难道要等到有一天醒来时发现周遭环境已剧变,华文无处可用了。我们该无时无刻提醒自己,争取独立的先辈源自不同族裔,当时已注定此地必以多元文化为命根。华裔先贤秉承祖训,一心一意为华裔子孙打算,不想子孙断了根,辛苦建华校、立校训,为学生准备个能好好修心养性学新知的好地方。这番心血,又岂能任由不甚知道或不肖了解华教的外人来抨击甚至恫言要关闭之?
当然,世事无对错,问君如何看。君要捍卫什么,要放弃什么,全都在于君。
有人觉得,华人其实应该要顾及他族感受,最好别再于公开场合中使用华语华文。
也有人不嫌其烦,老调重弹,说若政府继续允许各源流小学操作,何朝方能集不分族裔全民于一堂,共吃共玩共学习?不如此又何来全民团结?
当今呼吁大家公开场合不讲华语不写华文,之后是不是也为了要所谓顾及他族感受,而不吃非清真食物,不拜祖先,最后彻底同化?这片土地曾有种族融合的典型例子,如〔峇峇〕与〔娘惹〕,华巫联婚,以闽南化马来语为母语,祖先照拜,猪肉照吃,以浓浓〔儒家〕味过生活,来到现代,碍于当局喜以宗教来分身份,峇峇娘惹因而式微,他们的后代更是融入华社里了,与某些华裔一样,汉字一颗也不懂得,成了所谓〔英化华裔〕。为何峇峇与娘惹不能花越开越多,果越结越丰?这些当局又不去探讨?再者,子孙汉字不识得,坟墓碑文无人认得,族谱之文无人懂得,汉字名由来无人晓得。问君是否能接受?
所谓顾及他族感受,有此看法者,也是因已被当权者受洗脑已久所致。殊不知独立前,诸公都公开谈论或争取华语华文列为官方语言之事。林连玉公沈慕羽公及诸先贤付诸心血与当权者为华教课题兜兜转转四处奔波。如今时过境迁,因为林公的不幸遭遇(招剥夺公民权),此课题竟成〔毒蛇猛药〕,敏感之极,已不可谈,更甚的是,自己设限,避过不谈,完完全全放弃了该权利,任由当局渐渐压缩华文华语使用之地。环顾四周,各商店各交通工具,尚印汉字者几许?
华文环境,得之不易。华文教育、华文报、华文电台、华文电视节目种种,都是活招牌,标示着本地多元文化的特色。当今各机构还有提供华文华语服务,我们不乘机多使用华文,难道要等到有一天醒来时发现周遭环境已剧变,华文无处可用了。我们该无时无刻提醒自己,争取独立的先辈源自不同族裔,当时已注定此地必以多元文化为命根。华裔先贤秉承祖训,一心一意为华裔子孙打算,不想子孙断了根,辛苦建华校、立校训,为学生准备个能好好修心养性学新知的好地方。这番心血,又岂能任由不甚知道或不肖了解华教的外人来抨击甚至恫言要关闭之?
当然,世事无对错,问君如何看。君要捍卫什么,要放弃什么,全都在于君。
标签:
華夏
星期二, 五月 07, 2013
再談華人稱謂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五月十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 - 再談華人稱謂
感谢编辑,笔者之文【華人的稱謂】曾在此获发表。文中建议呼吁各界欲用英巫文来称呼华人时,以Tiong Hua或Zhong Hua取代Cina/Chinese。今天笔者想要旧文重提。
选战前夕,笔者曾于故乡昔加末出席民联演讲。笔者始料未及,民联候选人皆以Kaum/Orang Tiong Hua来称呼华裔大马人,而非使用传统词汇Cina/Chinese。这是种突破,足以在巫英界,把华裔大马人彻底与中国切割开来。
首相匆匆于选战隔天凌晨就公开声明,大选出现所谓的【华人海啸】(英语Chinese Tsunami),使国阵华基政党一败涂地,国阵因而无法大胜。
在巫英文世界中,【华人海啸】Chinese Tsunami这形容词,非常令人混淆。如今,该词更被有心人所利用,大事渲染我国已种族两极化等等。截笔前,笔者已听到有极端者叫华人纷纷回中国了(马来文Cina Balik China)。各位读者请把该【口号】以马来文念一念,是不是很顺口?Cina 华人,China 中国。Orang Cina 可以说是华人,也可以用来称呼非中国国籍的华人。是不是很混淆人?是不是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称呼真的很重要。许多人对命名更是慎重其事。无论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伊班语什么语,大家都深信只要名字取得好,将有助塑造良好形象。当然,笔者所说的,都是表面功夫。因为【日久见人心】,要晓得某人内涵,费时良久,而且需经过种种考验方能得知一二。故人人仍会在意树立、保持形象美好。首相这数年来不也搞了许多【形象工程】吗?其实,又何止首相这么做呢?
当然,笔者之所以作此建议,也是属于权宜之计。归根究底,种族思维深植许多大马人脑内,不少人打从心底,都不先以国民身份为先,而是以宗教或民族或文化为首要身份认同。
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各华裔大马人能先以大马人自居。可能把华裔大马人贴个新【标签】,即马来西亚人,谙华语华文也有不谙华语华文,生活则儒化或全盘西化,血统则能追溯至中国大陆。
感谢编辑,笔者之文【華人的稱謂】曾在此获发表。文中建议呼吁各界欲用英巫文来称呼华人时,以Tiong Hua或Zhong Hua取代Cina/Chinese。今天笔者想要旧文重提。
选战前夕,笔者曾于故乡昔加末出席民联演讲。笔者始料未及,民联候选人皆以Kaum/Orang Tiong Hua来称呼华裔大马人,而非使用传统词汇Cina/Chinese。这是种突破,足以在巫英界,把华裔大马人彻底与中国切割开来。
首相匆匆于选战隔天凌晨就公开声明,大选出现所谓的【华人海啸】(英语Chinese Tsunami),使国阵华基政党一败涂地,国阵因而无法大胜。
在巫英文世界中,【华人海啸】Chinese Tsunami这形容词,非常令人混淆。如今,该词更被有心人所利用,大事渲染我国已种族两极化等等。截笔前,笔者已听到有极端者叫华人纷纷回中国了(马来文Cina Balik China)。各位读者请把该【口号】以马来文念一念,是不是很顺口?Cina 华人,China 中国。Orang Cina 可以说是华人,也可以用来称呼非中国国籍的华人。是不是很混淆人?是不是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称呼真的很重要。许多人对命名更是慎重其事。无论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伊班语什么语,大家都深信只要名字取得好,将有助塑造良好形象。当然,笔者所说的,都是表面功夫。因为【日久见人心】,要晓得某人内涵,费时良久,而且需经过种种考验方能得知一二。故人人仍会在意树立、保持形象美好。首相这数年来不也搞了许多【形象工程】吗?其实,又何止首相这么做呢?
当然,笔者之所以作此建议,也是属于权宜之计。归根究底,种族思维深植许多大马人脑内,不少人打从心底,都不先以国民身份为先,而是以宗教或民族或文化为首要身份认同。
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各华裔大马人能先以大马人自居。可能把华裔大马人贴个新【标签】,即马来西亚人,谙华语华文也有不谙华语华文,生活则儒化或全盘西化,血统则能追溯至中国大陆。
标签:
登報 published,
華夏
星期五, 五月 03, 2013
保方言說華語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各地居民各操各语,自然不过。春秋战国时,各国字体字形多有不同之处。
之后秦始皇一国并六国,蛮有丰功伟绩,也有大过无数。姑且不论秦皇之过而论其功,其中一功就是〔书同文〕,使异地人民不至于说也不通,写也不通,乃至无法沟通。
自有书同文后,汉字字形受到规范,大家写的都是同一字形。汉字本固而得以发扬光大。随着儒家文化圈逐渐影响各非中原地区,以汉字笔谈也曾风行一时。说话你我听不懂,就用笔来传情达意吧!中国明末时期欧洲传教士所著之《中华大帝国史》,就曾提到中国周遭各国,日韩越,甚至包括苏门答腊人,皆有以汉字交流之例子也。
直到近代,民族主义盛行,各地说各语似乎已不合潮流,不利于形成强大〔国民〕,建设强盛〔国家〕。故有人提倡以〔华语〕来团结国民。此运动获众人响应,身在东南亚的诸先贤也不落人后,纷纷建校,教导华语华文。
华语运动经有百年余。直至近年,振兴乡音之说随处可闻。说真的,方言才是母语。
中国古时虽有〔官话〕,朝廷也没强制人民学习之。当然,要做官就另当别论。但也有像梁启超公般官话说得一塌糊涂的官员,皇帝也没怪罪,可谓说不好官话的现象,是稀松平常的。
本地华语,经先贤大力推广,卓有成效。凡毕业自华小者,都能听能说。而电台电视台也制作了不少的华语节目。新闻主播以华语报导的画面也蛮司空见惯了。当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的华语说得带有乡音,有时也词不达意,脑子为了组句找词而口脑不协调。但当他们说起母语即方言时反而流畅自如。本地的华语,囿于环境,也变化不少,语法词汇等都很有地方特色。若在以前,这些特色难以登堂入室,现在则已悄悄步入电台甚至电视节目内。
然而,在国内许多地区,方言依然盛行,日常生活中各籍贯人士喜用之交流。最著名的例子就有雪隆及怡保,广府话大行其道。北马槟城,则是漳州闽南话通行。本地电台节目,有不少都是说广府话的,可见全国不少籍贯者皆通广府话,否则这些节目哪来的听众呢?就连刚刚登科的叶娟呈女士,虽不谙华文,但却能说上一口流利客家话。
本来华语就是要方便各籍贯人士沟通,但既然使用方言用习惯了,说华语又拗口,那还需学华语吗?干脆就说方言吧,反正说方言都好,说方言都好,书写方面都是使用汉字。所以,汉字,我们照学,至于授课,则可以考虑用方言。以前的私塾时代不也是如此吗?
除非,人人都愿意顺着中国台湾等地华语普遍的趋势,慢慢习惯说华语,而非本末倒置,要外地不同籍贯者都来学他人方言来沟通。学语言要时间要成本,除了巫语英语,若竟还需学上非本身籍贯的方言,实在累人。在《历史慕羽》一书中就曾提及,沈慕羽公曾有感闽南语太过盛行,而以身作则,带头说起华语,非常用心良苦。我们该不该珍惜千人的用心呢?
谈谈印度。印度官方语言乃兴地语,但淡米尔人则多不谙兴地语,两个不同语系,音异字也不同。怎么沟通?印度淡米尔裔友人说,幸好有英语。
由此观之,英语之所以盛行,就拜各族都自认自身的语言优秀,不输他语,只逊于英语。而英语宗主国英美又掌控全球经济,英语地位超然,就理所当然被封至尊的地位。新加坡列英语为官方语言,不也是秉持着相同的道理吗?
华语要与英语并驾齐驱,绝对需要大家来配合。
星期日, 四月 07, 2013
馬六甲峇株安南煌昌雞飯粒(Glory Chicken Rice Ball @ Batu Berendam Melaka)
吾其实是近期才知晓这鸡饭粒店名为〔煌昌〕。
吾上回得以品尝这廉价美食,已是十年前矣!
当年,此店尚未开。老板在某店租一摊位默默耕耘。此店就在吾大学校园附近出。吾马六甲友人一天心血来潮,带吾前去慰劳慰劳胃口。
时间已过了太久。吾再也想不起当年鸡肉鸡饭粒在嘴里是什么味道了。吾惟一记得的味道,是鸡场街〔中华茶餐室〕的超滑鸡肉。当年中华茶餐室上午十一时人已排得满满的,但不需等太久就座位了,多数应该是外带的吧?忘了。现在,每次经过中华,几乎无时无刻都人头挤挤,实在是不敢光顾了。这是另一位马六甲友人所带吾吃的。呵呵呵。
记忆中的鸡饭粒都大如乒乓球,吾当年友人光顾中华时,初初一人五粒,最多也只吃上十粒,大概等于两三碗饭吧?这〔辉煌〕的鸡饭粒却只如普通鱼丸般大小。十粒显然是不够一张嘴了。
这店出名了,闻香而来的人也多得很啊。这里不像中华般位处旅游热点,而是在某个不知名的住宅区而已。惟其名声太威,顾客是来个不停的。座位永远满满。外带队伍永远不断。等了半个钟头,各菜终于上桌了。
吃了白斩鸡,实在大失所望。根本就不滑嘛。不知是否吃到鸡胸肉的缘故?只是吾吃了整盘,实在不行。吾认为,白斩鸡肉要够滑溜才算上等。
鸡饭粒,蛮香。其实一般海南鸡饭都有那股香气。吾觉得没什么特别的。
虽然此行吾并没觉得〔值得〕。但吾还是学到了一种新吃法。就是鸡饭粒沾上黑酱油吃,别有不同风味哩!黑酱油带有点鲜甜味道,配上鸡饭团,是蛮不错的吃法。
此行另一失望之处,是没等到卖〔五香〕的那位电单车师傅来。他通常都会在店前卖五香。老饕可有多样化选择,吃鸡肉配五香,满足味蕾。此师傅就是一辆电单车,载着装满五香的白钢柜子,〔云游四海〕到处卖他的五香。吾曾在熊山住宅区的夜市吃过,至今念念不忘,因为别处实在找不到。当然老板的脸孔吾是不记得了。这位仁兄与当年那位是否同一人,吾不知。
吃了,走了,才看到五香仁兄姗姗来迟。下次吧!
白斩鸡还不错,只是不滑不溜,有失水准 |
鱼丸大小的鸡饭团 |
海南鸡饭粒餐 |
学到新吃法,饭团沾上黑酱油,美好配搭 |
寿司不知是否抄自鸡饭团呢?呵呵 |
辉煌鸡饭粒 |
View Huang Chang Chicken Rice Restaurant in a larger map |
星期六, 三月 23, 2013
馬六甲熊山阿旺印度煎餅 Roti Canat Awang @ Bukit Beruang Melaka
吾好久好久没光顾这档了!第一,要来就要趁早,这里很早就卖完关门了,大概做到上午十一时左右吧。第二,这里处在繁忙车道旁,位置还低过马路许多。从花园区的方向来这里,要先经过左边学校,再前往前方的红绿灯打回头,才能左转进入此店。
是有点麻烦,但为了美食,是值得的。
吾会知道这里,也是拜当地朋友所托的福。
如今到了这里,竟有华人招待,吾印象中似乎没见过华人招待呢?十年了,地方没变,员工面孔则变了。当然,吾其实也不太记得当初的老板,当时的员工,呵呵,这不好意思。
踏入店内,华裔顾客占了多数,反而马来顾客寥寥几人。老板员工除了一位华人外,全都是马来人。
这里的印度煎饼很脆,建议你们来两个,一个空、一个洋葱蛋。吾不说香脆,因为论香,还好而已,脆则没骗你,很好咬,口感十足。
其实你们能吃得朴素,也能吃得豪华。当天吾是吃得朴素,两份煎饼而已。要吃的豪华,就该点点该店的各种咖喱鱼了。一边吃煎饼配咖喱鱼汁,一边吃咖喱鱼肉,还不奢华吗?吃了流下整身汗,身心畅快。
是有点麻烦,但为了美食,是值得的。
吾会知道这里,也是拜当地朋友所托的福。
如今到了这里,竟有华人招待,吾印象中似乎没见过华人招待呢?十年了,地方没变,员工面孔则变了。当然,吾其实也不太记得当初的老板,当时的员工,呵呵,这不好意思。
踏入店内,华裔顾客占了多数,反而马来顾客寥寥几人。老板员工除了一位华人外,全都是马来人。
这里的印度煎饼很脆,建议你们来两个,一个空、一个洋葱蛋。吾不说香脆,因为论香,还好而已,脆则没骗你,很好咬,口感十足。
其实你们能吃得朴素,也能吃得豪华。当天吾是吃得朴素,两份煎饼而已。要吃的豪华,就该点点该店的各种咖喱鱼了。一边吃煎饼配咖喱鱼汁,一边吃咖喱鱼肉,还不奢华吗?吃了流下整身汗,身心畅快。
不是是否老板也,卖力做着饼 |
等待当儿,先叫杯拉茶喝喝 |
蛋饼。当天洋葱很早完了。所以只有蛋饼。 |
空饼,意思就是没料,只吃面粉而已 |
阿旺 |
这里是店的外观。很简陋不起眼但有好料在里边。 |
View Awang Roti Canai in a larger map |
星期一, 三月 04, 2013
馬六甲武牙拉也街咖喱汁蛋皮叉燒燒肉飯 Char Siew Rice @ Bunga Raya Melaka
谨此吾欲谢马六甲友人。当年友人带吾到此处初尝此叉烧饭,吾为此叉烧饭〔惊为天人〕。吾从未于他处吃过像这样美妙配搭的〔叉烧饭〕。
游客到马六甲,大都会穿过武牙拉也(Bunga Raya)区。因这是至著名旅游景点〔红屋〕(Stadthuys)的必经之地。
〔武牙拉也〕区留着老马六甲人的〔城市〕回忆。这里曾是马六甲最热闹之地。商贩云集,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多个人,多张口,故好吃小食绝对少不了。
叉烧饭销得快,不到中午已人去档空。吾这数年来多次空手而回。吾上一回吃到这叉烧饭,不知不觉竟已有十年了!
吾到此处,通常都光顾左手边第一档的〔肥佬〕老板。这里还有数档,皆卖叉烧饭。配搭都一样,差别只在佐料多少而已。
老板不等吾坐下,就开口问〔咖喱?卤汁?〕〔咖喱〕。老板快手快脚切了叉烧烧肉,放在白饭上,淋上咖喱汁,加上蛋皮与特制辣椒酱〔叁巴〕,一盘美味可口的叉烧饭在五分钟内就大功告成了。
不能不提的是,街口有甘蔗水档,卖的甘蔗水超纯正,绝没偷偷加入开水。吃叉烧饭,喝甘蔗水,是这里食客的习惯也。
叉烧烧肉很美味,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白饭透着咖喱香,重点是蛋皮煎得香软,重点是叉烧烧肉沾上特制辣椒酱,放进口内咀嚼,再送上几口咖喱汁白饭,再塞入蛋皮,各种料混在口内咬,让舌头细细过滤分析所有的香味。赞啊!
吃着吃着,发现辣椒酱竟吃完了!别急,勿躁,跟老板开口讨就行了!老板很慷慨的,尽量加吧!
当年甲之旧巴士站尚在之时,吾曾从巴士站走路前往该档口,品尝叉烧饭。由于吾乃最后一位顾客,该老板非常慷慨,把所剩叉烧烧肉通通往吾盘上塞。这种人情味,吾感恩至今未曾忘怀。
同样一条街。你可以晚上再来。这回却吃着不同的食物。有名的白色云吞面及蚝煎也!
叉烧烧肉蛋皮咖喱汁饭 |
左边是叉烧,右边堆着蛋皮。前方有吾所点之甘蔗水 |
马六甲老街-武牙拉也街 (Jalan Bunga Raya) |
蛋皮旁是卤汁及其他的料等 |
View Jalan Bunga Raya in a larger map
很多档哦,满满品尝,满满选,尽早来,方吃到 |
星期五, 三月 01, 2013
馬六甲板底街或称打铁街肉羹湯芋頭飯 Yam Rice with Bak Kee Soup @ Lebuh Pantai Melaka
当年多得友人带路,尝过这道美食,留下美好的回忆。多年来常想到这里光顾,多次漏掉后,这天终于有幸再吃了!
其实,吾也曾在〔拉美士〕看过数档肉羹汤芋头饭。惟他们的汤都是透明的。而板底街这角落间的肉羹汤则黑黑的,感觉有点像肉骨茶汤。
那天是星期天早上,顾客不多。踏入店面,老板问要几人份的?要不要猪内脏?还是纯肉羹?任君选择。我们胃口不大,叫了一碗一人半的份。要价马币八元。
肉羹很新鲜,完全无猪骚味,夹着肉羹沾上辣椒黑酱油,配上芋头饭,是大大享受。
既然打着肉羹汤芋头饭的招牌,那芋头饭也绝不比肉羹汤逊色。很香。我一时间回到了小时候的时光,星期天的早晨,吃着家里附近的肉骨茶配芋头饭,那店已消失良久,有二十年了,但那味道尚留了下来。
板底街其实就在古迹区附近,若您身在鸡场街附近,很快就能找到这间店了。来试试看吧!
马六甲板底街肉羹汤芋头饭 |
肉羹汤,内有肉羹,加上超软超滑豆腐 |
肉羹汤 |
肉羹汤配芋头饭 |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