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登報 published”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登報 published”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一, 九月 02, 2013

論馬來西亞種族團結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九月十日或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谈大马种族团结



独立日刚刚过去。独立日前陆陆续续发生许多种族宗教纠纷。我们是时候来反思国民团结的意义。

放眼诸国,惟我国政府最重视国民团结。当局好像认为我国各族不能团结,常常闹纠纷?但事实果真如此?华裔印裔陆陆续续来到此地经已有上百年,印象中严重的种族冲突好像就只有那么一回,就是五一三事件了,而某些人还认为五一三是精心策划的政治夺权事件。邻国新加坡其实也蛮重视国民团结这课题,他们的政府干脆利落,直接以英语文为共同语,化解以哪一族的母语为官方语言的矛盾。虽说新国华人人口最多,但新国受印尼和马来亚等传统马来伊斯兰文化国家包围,所以不太敢光明正大成立一个意义上的华人国家,即以华语文为官方语言,以华人文化为国家主流文化。当然这些纯属猜测,我们无法捉摸当时新国领导是作如何想。

我国的情况有点不同。我们的领导人不曾想过以前殖民着的语言-英语文来成为各族之间的沟通工具。相反的,我们的领导比较倾向建立一个“进步”的民族国家。当初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传统马来土邦,人口以马来人为多,领导也多来自马来族。马来族看到自己的土邦酋长等受西方殖民者蹂躏多时,想要摆脱一切殖民的影子,建国时以马来文化为官方主流文化,以马来语文为官方主流语言,以图彻底撇清与英殖民政府的关系。至于英语文方面,由于当时美国赢了世界二次大战,成了世界强国,英语文再度强势起来。为了方便,马来人领导不能忽视英语文的地位,也把之列入官方语言内。但马来领导人的大方向还是建立一个能反映出优秀马来伊斯兰文化的马来西亚,一个可以使马来人抬头于世界舞台的强国。

但我国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当年独立各族领导人都有份参与。所以如果要把这个国家塑造成马来国家,对其他族裔而言不太公平。其实,我国种族关系尚算和谐,河水不犯井水,我们大多数因为相同的生活习惯,比较喜欢活在各自的圈子中,没有深入与他族交流,所以鲜少看到各族同座或共同搞活动,并不是没有,而是罕见。但即使某人不想与他族来往,其实也是他的权利与自由,只要他不去打扰他族生活,那又何错之有呢?我过我想过的生活,我执行我的宗教仪轨,我吃我想吃的食物,我堂堂正正使用我的母语,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可能会因对友族不了解而有偏见,但偏见不该成为我攻击歧视友族的原因,而且我国法律也应该阻止我这么做。

种族间交流理应要自然不做作才有意义,不然就只流于形式。何况,之前有提到,三大种族于国家独立前已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为何又不曾听闻什么严重的种族或宗教流血冲突?难道英殖民政府真的这么厉害,以简单的分而治之就能做到这点?那我们是否应该考虑重新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呢,让各族从事各行业呢?如果说当时三大种族能团结的原因,是因为把枪一致对英殖民政府,有个共同敌人,这又好像说不过去,毕竟当时许多华人还是无时无刻想回衣锦还乡回“唐山”去的,想要落叶归根的还是少数而已。

国民团结要搞到什么才程度才算成功? 多数的同化少数的? 全民不分种族说同语、书同文? 如果有这种结果,那是霸道,而不是团结。我们其实根本不需搞什么种族团结,而是要学会放下偏见以协调各族间的纠纷与误会,确保各族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就已经足以使这片土地太平了。当然,若各族彼此能多了解对方,就更能避免许多的误会发生了。

星期三, 七月 24, 2013

華語白話方言白話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八月七日或刊登于星洲日报沟通平台-華語白話

林来风君在沟通平台感叹国内许多中文电台都是方言电台,所言不虚。笔者也同意。

华人方言(某些学者认为是种语言),是几乎所有本地华裔的母语。某些方言还继承了不少古代官话的音调或用词。所以不少人谈起他们的方言缘故时,觉得其方言继承古代某时期官话正统,故引以为荣。

但事实归事实。毕竟华夏文化发源地-中国,推行华语已有多年。纵然这片大陆从国民党换了共产党指正,但新的执政者都还继续贯彻推广华语(普通话)的政策。退守台湾的国民政权也继续在台湾推广华语(国语)。

本地许多历史悠久的学府成立之初,也曾经跟随华语潮流,广受各方言群学生,以华语教学。有些学府甚至禁止学生在校内说方言。

方言历史悠久,我们当然要继续用下去。许多不谙中文的人,其实都谙方言,所以他们并非完完全全是香蕉人。跟同籍贯者以母语方言谈天说地,实在爽哉。但若要“半强迫”不同籍贯的人来学你的母语,就太过强人所难。除非人家是自愿,就另当别论。举例,国内某方言过于强势,使到某些人认为全马华人都该习惯听、说该方言,实在岂有此理。

方言强势也另有隐忧,当今所流行之白话文体,皆按华语来书写。谙华语者皆能读懂。但当今交流平台越趋多元,不时都能看到有人在各交流平台以方言书写白话文。若是一时兴起,无伤大雅,用在正式文献内,则实在该斟酌一番。正所谓,众人皆谙“白”,此“白”却非彼“白”也。

星期二, 七月 16, 2013

多語時代須變通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八日或星洲日报刊登于言论版-多語時代需變通

面子书上,某不谙华语友人,张贴申诉,其收到外资银行的促销电话,而该银行职员只对她说华语。友人只熟闽南语和英语,故以英语回答,惟该职员不谙英语,故友人颇为不爽,觉得受到冒犯。此帖文引起反响,友人之友人纷纷回应,不少〔英语〕人,纷纷抨击该外资银行,说这里并非〔中国〕,外资银行欲电话推销产品,应说英语,英语是〔国际语言〕,或说〔马来语〕,马来语是国语。

就服务水准而言,笔者浅见,若要取悦客户,推销商机,该银行该了解,本地语言生态,非常多元,各语参杂。名字貌似华人,其人未必谙华语。该银行若能提供多种语言选择,方有,助其业务。

对于〔这里并非中国〕,故不该用华语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可能该发言者,多与〔英语〕人社交,不知道本地尚有许许多多的〔华语〕人。当然,不知者不罪。

论以多语提供上佳服务,笔者觉得,不仅私人机构该留意,政府机关也该参考。

本地官方语言,唯马来语与英语两种。受限于此,政府部门种种利民政策,华社群众往往不知。笔者觉得,这应是华基政党的工作,政党应与报章合作,刊登政府的利民资讯。但笔者阅报多年,很少看到相关资讯。这里举例,政府曾推出免费推拿课程,供女性就读,毕业后,尚有证书可得,而笔者不曾于华文媒体处读到此讯息,笔者是经友人告知方知有此好事。

笔者觉得,政府的好意,岂能不为华社知晓?华社诸多辍学生,诸多中下层人士,若错失政府好意,岂不可惜?政府应该考虑,提升其服务水准,以多语方式,传达资讯。现在是网络时代,几乎全民都能上网。网站技术已趋成熟,网站提供多语选项,已是〔标准〕功能。政府只需花费少少,聘请国民母语专才,就能在网站上提供多语服务。

华文媒体读者甚多,政府若能主动接洽华文媒体,传播利民甜头,相信华社群众必能受益矣!

星期五, 七月 12, 2013

引經據典說名句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或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引經據典說名句

不少作者,写文章,或写论文,都爱引经据典,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可靠。

莫说经典,即使是名言名句,也大受各写作者欢迎,随时插入文章,增添文章色彩。来到面子书时代,更是天天看到名人或经典的名句四处飞。

引经据典,很好。但所引用之经典,适不适用?若经典是权威,经典往往有无数的注疏,作者又是取何方的注疏?

引用经典,有时也免不了断章取义,从文中抽出几句来大做文章,而忽略了全文到底要说什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夫子的〔以德报怨〕了。以德报怨,字面意思名目了然,但已离原句意思十万八千里。原句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生是旅程,经历越多,看法越多。你我他天天都有功课做,天天都有新领悟与新体会,有时也会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普通人如此,伟人亦如此。许多人可能很早就能写出许多伟大著作,说出许多名句,但这些著作名句,都是应彼时的大环境而生,他们生命后期可能否定了这些著作与名句。故引用这些名句或经典时,需考虑到彼时的语境与作者当时的心路,是否真能准确表达引用者所处情境。

所以,引经据典,实在要谨慎。当然,写文章罢了,又不是在写论文,若是以写论文的时间精力来写一些应时的文章,实在太强人所难,现在的〔吃快餐〕环境也不太鼓励如此作。

所以,读者应所读每一篇文章存有疑问,不可篇篇都深信。读者不一定要去研究某文写得真实与否,但不该读了该文就照单全收。

所谓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疑)。这种精神很科学,有助破除迷信。某些宗教如佛教,就是鼓励信徒持这种批判精神,一直疑下去,直至疑无所疑。

星期三, 七月 03, 2013

延續中文名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六号或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延续中文名

东南亚多国华裔,都曾受同化之苦。各国政府,如泰国印尼,曾于不同时期欲同化其华裔臣民。其中一项同化政策,就是要华裔舍弃传统命名方式,换之以土着味十足的名字。所以,若不谙中文,以罗马字母拼音语文认知泰国或印尼华裔名字时,会以为当地华裔已全面脱离了华夏文化。

关闭华校也是各国政府所采用的同化策略之一,主要在于使华裔臣民不得有机会接触中文教育,取而代之以国家所确定的主流文化教育。唯如今各国政府已倾向开放,对华裔国民不再有戒心,兼看到中文教育对国家经济有所帮助,所以泰印两国子民都能学习中文了。但是,两国的华裔子民向官方所登记的名字仍是泰印形式的名字。在本国,不时会听到说,泰印两国的华裔都取泰印官方主流文化名字,又在同裔国民之间说〔国语〕,可谓拿出了诚意,使国民不分种族团结一致。这些持赞赏态度的人觉得,我国华裔子民应该也效法之。

可是,这几年,如果谙中文,读中文报。都会发现许多泰国印尼华裔国民,都有了中文名。当然,这些中文名并无官方地位,只是为了方便才会出现在中文世界中。但比起被禁止使用中文名,已算是大跃进了。这事实,又岂是那些蔑视仇恨中文的人所知晓的?就是因为不知晓,他们才会贸贸然觉得泰印两国华裔〔做得太棒了〕,〔值得大马华裔国民效法〕。

泰印两国华裔,有中文名但不被官方记载,确乃事实。即使在我国,华裔国民也需以罗马字母拼音向政府登记身份,汉字则不受承认。中国自古以来有宗祠有族谱,所有家族成员名字都会写入族谱,死后则会入宗祠与祖先聚在一起受后人纪念。世界各国华裔,祖先皆来自中国原乡,想必个个都有族谱,但后代毕竟已成了他国国民,族谱又会有几人去关心去修?

所以,各国,包括我国的华裔籍贯会馆或其他机构,可以考虑增添多一功能,就是帮忙其华裔国民注册中文命,可能可以与官方登记号码校对,使之有一个系统记载,好延续中文姓名的生命。这样,方不会有看了其名(罗马拼音)而不知其名(真实汉字)的遗憾。

星期五, 六月 28, 2013

方言節目給誰看

本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三号或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缺乏同理心

我国华校,华小与独中,推广华语(即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或台湾的国语)已有多时。

记得念华小时,校方都不准同学之间说方言。方言只能在家里或亲友间说上。

在笔者的家乡,闽南语是主流华人方言,很多人开口闭口都是闽南话。殊不知还有不少非闽南籍人士,若对他们也说闽南话,不太妥当。当然,他们当中迫于生计也把闽南话学熘了,不提还真不知并非闽南人。

雪隆区是国内经济最昌盛之区,无数各籍贯华裔都从各自的家乡来此谋生。若他们多数都念过华小,想必都懂得华语。但很奇怪,很多华裔来到雪隆谋生都得学上广府话,自愿学的话算还好,但往往都是为了生计而学。于三语之外再多学一语。原来我们都是语言天才,宝贵时间通通拿去学语言。

语文地位左右经济机会,这是事实。不然当年政府也不会千方百计要强化国语地位。

笔者想说,先辈推广华语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籍贯间隔阂,以华语交流。毕竟像古时般鸡同鸭讲时以写字取代说话太过古怪。

从前,全国都只能收听得到一家政府中文电台。这台都是纯以华语广播。之后几年,陆陆续续出现了广播范围遍及全马的私立中文电台,算算目前已有五台。

五台中,有四台制作不少广府语节目。甚至把早上黄金时间都让给了广府语节目。某些台今年也增设了闽南语时段。笔者不解,全国华裔多数都是广府人吗?

至于广告,广府语广告也多不胜数。笔者想问,难道广告公司都认为全国华裔都是广府籍,所以要制作很多很多广府语广告来推销产品或服务?

华裔热衷保护母语(方言),笔者大力赞成。人人都有权学习并使用母语。唯若认为本国华裔都理所当然懂得某籍贯方言,实在很没有同理心。

星期一, 六月 10, 2013

萬國寫中文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斯裔僧的中文作品

笔者在中文报发表文章,从未想过谁会是读者。

当然,读者必谙汉字,否则怎么能阅读中文报?

笔者很清楚,除非经翻译,否则笔者藏在文章内的信息,应该没机会为友族所识。

最近,笔者在贵报副刊读到某则文章,作者中文程度很好,把某佛教理论写得很透彻,笔者十分欣赏该文。

瞧瞧作者哪一位,笔者又惊又喜,竟是斯里兰卡裔僧人。

笔者学中文用中文二十余年,中文文章读过万万篇,要读到非华裔所书写的,数载难逢。

很多外族可以把华语说得又准又溜,一旦要读写汉字,就气泄了一大半。像有关僧人般能以汉字阐明某些论点的,不可多得。

世界最多人学的语文,非英文莫属。以英文写作,已非英美人的专利。各洲都有人写出英文佳作。早前著名英文小说《追风筝的孩子》作者就是伊朗裔。所谓的〔软实力〕,英文国际化就是成功范例。

其实,即使汉字初学者,只要懂得丁点汉字,也能写上琅琅上口的白话文,作简单书面沟通,不成问题。至于要写得生花妙笔字字珠玑,当然就须熟悉多些汉字读多些中文书了。

语言功能多,传承知识是其一。如果非华裔觉得用汉字能读上的东西,用英文也能读上,学汉字就显得多余。

汉字流传数千年,著作众多,佳作不少,里头有智慧有知识,值得众民族共赏。这些智慧、知识、概念、术语,属白人语系的英文,要译得比原文传神,绝对费时费力,还不如直接学中文来得干脆利落。

随手拿来的例子,有〔天下〕、〔江湖〕、〔君子〕等等。英译这些词汇,只能做到含义接近,但要准确表达,尚需无数时日。不亲自学习中文了解华夏文化,难以真正融会贯通。

笔者期待一天能有见到更多的安倍仲麻呂(日本)、崔致遠(朝鲜)、利玛窦(欧洲)、白毫子(越南)、鸠摩罗什(印度)、李约瑟(欧洲)等。

当然,以上都是大师,退而求其次,外国人若能以简单汉字作书面沟通,已是大大进步了。

人人,不分族裔,都读得懂自己的作品,想必是每位中文写作人的梦吧?

星期二, 五月 07, 2013

再談華人稱謂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五月十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 - 再談華人稱謂

感谢编辑,笔者之文【華人的稱謂】曾在此获发表。文中建议呼吁各界欲用英巫文来称呼华人时,以Tiong Hua或Zhong Hua取代Cina/Chinese。今天笔者想要旧文重提。

选战前夕,笔者曾于故乡昔加末出席民联演讲。笔者始料未及,民联候选人皆以Kaum/Orang Tiong Hua来称呼华裔大马人,而非使用传统词汇Cina/Chinese。这是种突破,足以在巫英界,把华裔大马人彻底与中国切割开来。

首相匆匆于选战隔天凌晨就公开声明,大选出现所谓的【华人海啸】(英语Chinese Tsunami),使国阵华基政党一败涂地,国阵因而无法大胜。

在巫英文世界中,【华人海啸】Chinese Tsunami这形容词,非常令人混淆。如今,该词更被有心人所利用,大事渲染我国已种族两极化等等。截笔前,笔者已听到有极端者叫华人纷纷回中国了(马来文Cina Balik China)。各位读者请把该【口号】以马来文念一念,是不是很顺口?Cina 华人,China 中国。Orang Cina 可以说是华人,也可以用来称呼非中国国籍的华人。是不是很混淆人?是不是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称呼真的很重要。许多人对命名更是慎重其事。无论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伊班语什么语,大家都深信只要名字取得好,将有助塑造良好形象。当然,笔者所说的,都是表面功夫。因为【日久见人心】,要晓得某人内涵,费时良久,而且需经过种种考验方能得知一二。故人人仍会在意树立、保持形象美好。首相这数年来不也搞了许多【形象工程】吗?其实,又何止首相这么做呢?

当然,笔者之所以作此建议,也是属于权宜之计。归根究底,种族思维深植许多大马人脑内,不少人打从心底,都不先以国民身份为先,而是以宗教或民族或文化为首要身份认同。

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各华裔大马人能先以大马人自居。可能把华裔大马人贴个新【标签】,即马来西亚人,谙华语华文也有不谙华语华文,生活则儒化或全盘西化,血统则能追溯至中国大陆。

星期六, 二月 02, 2013

這種語言,才有生命!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二月十七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这种语言,才有生命!
 
很多人都对马来西亚式英语津津乐道。马式英语,也如新加坡式英语,参杂他语,很有本土特色,没在这里生活,不太可能明白。

马式英语特色太多,引入词汇,颠覆文法,或直译他语成英语,几乎成了新语言,外国人要听懂,很难。还好,他们只是〔听〕不懂而已。写方面我们的人还蛮有规有矩的。

新加坡领导曾觉得新式英语大行其风,属事态严重,故苦口婆心呼吁其国民使用正确英语。

本土华语,也很有特色。但论玩颠覆,又没马式英语玩得那么彻底,至少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人还能听懂少许。

中国大陆人口多,论中文文献书籍消费,中国市场最大。故有人觉得,不论文法或词汇,凡事该依中国所定,才不致孤芳自赏,闭门造车,为保留本土特色而不能走上〔正轨〕。

惟各地风俗气候民情各异,就如本国,政治生态、气候、民族宗教结构,皆与中国不同,语言本地化,理所当然,根本是水到渠成,没经人手〔加工〕,自然得很。

我们可以借鉴马式英语,甚至新式英语。玩国际游戏,没必要铲除自身特色。其实,有特色,人家才会留意你,没有特色,谁会觉得你特别?

学习正规中文,是很重要,惟身在本地,用上所谓〔非正规〕本土词汇文法,也无不可。若在学府,老师可以再花点心思,向学生介绍各国对某事某现象所使用之不同词汇,如菜市场、巴刹等。甚至可以再介绍各籍贯人士所使用的生僻词汇生僻字,如稀饭闽南潮州人称之曰糜等。现今,语言工具书林林总总,越出越专越精深,很好用。不论是纸版或电子版,学府不妨自备一些。

汉字简繁体课题,也可依同样道理处理。最好是学生能简繁并用,学些日本另外所创异体字。迎合中国,也不拒港台日。

中文经相互交流,必能在各地开花结果,若他地有好词好句,有朝甚至能回馈中国本土。这种语言,才有生命!

星期二, 十二月 18, 2012

華語華文感想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或刊登于星洲日报沟通平台 華語華文感想
 
今年华教运动此起彼落,好不精彩。各华社团体如华总董教总等单只为了关丹独中这一华教课题就够忙了。

今年也折损了一些华教斗士如郭鹤尧老前辈等。这些老前辈为华社或华教鞠躬尽瘁,气概令人敬佩。读着他们生前故事,会令人向往,心情澎湃。

可是,当他们的子女,在媒体上的通通以英语致悼词时,笔者在听着当时,感慨之心油然升起。

这使笔者想起了某位本地知名马华作家老前辈。依笔者所知,该老前辈之子女,也非全皆谙华语华文。

笔者无意、也不敢在此论对错。毕竟个人的所做所为,所信所追,其实通通都无关子孙。况且,这是个开明的时代,华人需谙华语的思维已显得不合时宜。再者,笔者一向认为,个人有权选择生命里种种课题,学什么语言,以何为母语都是个人权力。亲人是华教斗士华团领袖马华作家等,都不该成为个人的枷锁,从而限制了个人的选择。

笔者很好奇,想知道当事人以英语发表悼词的原因。

笔者喜爱华语华文,不知不觉中会自己制造假象,期许老前辈等都是完美的。故当笔者看到老前辈们的子女已英语致词时,心中落差很大。故撰此文。

笔者衷心希望一朝华语华文能发光发亮,如今日之英语,成为多人的首选母语。以华语华文学习、研究、开发、创作、发明等等!

星期二, 十一月 20, 2012

部落格或布羅閣?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獲刊登于星洲日報溝通平臺 部落格或布罗阁?

马华文学老前辈陈雪风先生离世,各报悼文累累,送别陈老前辈。

某篇悼文提起陈老前辈曾自资出版《馬華文藝布羅閣》,该杂志主编更强调《布罗阁》非blog,布罗取传布收罗之义,与blog无关。

blog,是web log缩写,意译成中文为《网络日志》,部落格网站提供各功能,方便会员发布文章。而之前确实有《网志》这译名,不知怎么的,《部落格》及《博客》渐渐红了起来,备受广用至今。

笔者觉得,这《布罗》,用之取代《部落》,万万可行 ,无不可也。

笔者觉得,上好译名,意译为至佳。《部落格》是音译,单看字义,肯定不通,不知其为何物。《博客》更是不知所云。《布罗阁》反而有音有意,笔者浅见,比《部落格》好得多。

笔者在此建议以《布罗阁》取代《部落格》或《博客》,希望当局能考虑考虑。

陈老前辈又多留下一件宝物了。

星期一, 十一月 19, 2012

方言有感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如是我说:方言有感•勇瑜


陈玉水前辈发表了《方言在华社还有未来吗》的文章,笔者读了受启发,也有些想法。

当年,先辈群涌本地讨生活。他们籍贯不同,语言不通,难于交流,不识字者更甚,因此之间隔阂重重,各籍贯间械斗更是平常事。

〔华语〕(普通话)一出,为先辈所乐见,因为,华语,顾名思义,旨在团结华人,华人在异邦,说同一种语言,能“即时”沟通,才能合力共事,一齐兴盛。本地某些人积极推广“马来语”的心态也是如此。

华语已有百年基础,广传于学府,惟某些地方方言仍然强势,如香港,如本地雪隆区或槟城。在这些地区,方言才是各华裔的通用语。

问题来了。

古代,人们纵然口操方言,但文字却是统一,众人皆以汉字书写,凡识字者,皆能读懂各文。汉字之妙,甚至能跨族裔,以之跟日韩越民族来个笔谈。

今天,文言文已被认定落伍,遭排斥。除非要读懂古籍,否则没人会花心思去精通之。当然,可能文言文真的难以掌握学习。而儒家文化圈之日韩越,更千方百计想摆脱汉字,设计出自己的文字。

香港广府话通行,进而衍生出了“粤字”,非谙粤语者所能明白。如“边个”这个词汇,以白话书写,君如不谙广府话,怎会了解其意思呢?台湾也盛产“冻蒜”这种词汇,不谙闽南语者又岂能了解?白话写方言,长久下去,会变成像日文般,同一个字却不同读音不同意义,这有可能。

复兴方言,很好,很应该,但要拿捏得准。方言太强势,如广府话之在香港,众人以白话文书写方言,只怕会像印度各州般,说不同语言,写不同字体。当然,一些古字该受纳入“华语”,如“汤”代表热水,典雅得多。

要嘛,就继续推广“华语”,不然,就恢复文言文吧。

星期四, 十月 25, 2012

培訓員工學華文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 - 培訓員工學華文

本地华文学府挑战重重。如华小不增学生激增,如建新独中路途遥远。长期而言,学华文人数应该会下降。

另外,本地使用华文空间也愈发萎缩。虽然目前尚有各媒体撑着,唯观众读者渐少,被英文媒体分散。

谙华文人数减少,加上氛围不佳,等于恶性循环,华文空间备受挤压,直至无所可挤。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设施,如银行自动提款机,如私人机构电话服务,一般都有华文华语选项,服务谙华文人士,唯尚有美中不足之处。

按笔者经验,致电时选华语服务,往往需等侯良久方有人接听。而且很多次都是由口操马来语者接听。笔者猜想应该是该机构缺少人手所致。所幸笔者马来语程度可以应付,相信多数国人也没问题。

那么,又要华语服务来做什么呢?这值得省思。

我国某些华人大企业所提供之客户电话服务,多有华语选项。笔者有时收到来自这些企业之华文广告短讯,很鼓舞。唯笔者若依华文短讯,致电了解详情时,发现接听者多不谙华语。服务链有点缺失。

这些华企老板,多数曾受华教熏陶,是人才,是佼佼者。其实,他们若能花小小心思、费少少财,聘请华文老师来为员工培训,教导基础华语华文,会是锦上添花。一来可以使员工修了多一种语言技能,二来能为本地华语老师提供工作机会。三来,员工受训后,不只能服务本地华人,也能服务中国台湾香港之游客,好处太多了,是精明投资啊!

希望华人老板能考虑考虑!

星期二, 十月 16, 2012

華教新看法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廿三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教育视窗:华教新看法•勇瑜

我辈今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华文听说读写,真得感谢一众先辈如林连玉公。先辈尽心尽力为华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的这宝物,是连财富也都换不到的。

本地华教体系也算完整。庆幸我们没生在邻国,曾受反华教恶政钳制,剥夺学习母语权力。惟本地华教尚存隐忧。官方政策不鼓励华教,华校无法自由发展,人口增加华校数量数量不变,供需失衡。

大马人口近三千万。华裔占了小小部分,百分之二十左右,剩下的皆是他族。

华教人士努力维护华教,多次促政府公平对待华教。努力大家有眼见,新闻也有报,结果是往往都是一呼三不应,吃闭门羹多过吃饭。华社也很气,很失望。

这都是华社的看法。那么,占大马多数人口的友族又如何看待华教呢?

友族生入读华小似乎年年高升,令人鼓舞。证明部分友族觉得华小校风好,认为能教出成绩优良,品德兼优乖小孩。

惟,还是有一大堆友族,没有经历过华校生活。他们只能根据媒体报导或道听途说,幻想本国华教的模样,幻想本国华教培养出怎样的人。就像本国很多华裔,没什么接触友族,或只懂那么一点皮毛,然后就假设伊斯兰生活学说是怎样怎样一般。

本人近来稍作研究,发现往上很多友族的部落格,都在抨击各种华教运动。他们鞭挞诸如“争取新独中”,“呼吁增加华小”等等运动。本人有留意部落格留言,发现多数友族都对华教运动不甚友善。种种言论有:这里不是中国要学华文请回中国、华教分裂国民国民团结要靠国语、要华教就该放弃大马国籍二选一,等等。这些都是“民声”,大概能解释为何政府始终打压华教。

他族为何如此仇视华教?难道华教真对本国毫无贡献?或他们是自小或长期受极端份子灌输一国一语、单元文化观念,认为唯有一国一语大马方能强打?还是他们曾受过直接来自“华文华语”的威胁与压力?而且他们为何又不会对英语如此反感?

我们若干爱华教者,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活出“中华文化”,感化友族?难道中华文化是求科科甲等?难道中华文化是求与别人比较成就?难道中华文化是求成绩优秀有好事业能赚大钱做医生做律师?难道中华文化是怕输?那么“天人合一”有做到吗?那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有做到吗?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做到吗?

希望华教团体能集思广益,思考怎么使本国受益于华教,使友族也从中受惠。学英文能使国民纵横世界,受雇欧美企业,也就没有人会反对学英文了。毕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精神是人所不拒的。目的在于减少友族反对华教的声音,政府不受极端声音牵制,方能顺利迎合华社所求。

星期三, 三月 21, 2012

別再說華人應該懂華文






此文于西元2012年3月21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沟通平台 - 樂觀看華教發展

董总要搞华教集会,笔者在网上不时都会看到有人说,是华人就该去支持等论调。仿佛说是华人就该懂华语,该支持华教?

事实是,国内许多华裔不谙华文,都不是很在乎华教课题,华教存亡与他们无关。

他们身上流着华人的血,他们选择非华语为母语。而所选母语也非一些华人方言如广府话或闽南话等,往往都是英语,是所谓的红毛屎或二毛子或香蕉人。

其实,他们所作所为,都符合人权,并没侵犯任何人。

爱华文者该尊重这些人的语言权利,不应谴责他们。若要改善问题,则该把焦点该放在“为何华文无法吸引这些人?”。

况且,很多受华文教育者出来社会打滚后,不再重视华教,有些甚至认同政府思维,觉得单元文化政策才是团结国民良方。这也是他们的权利,全都在于个人的经历与体会。这些人为何认同政府政策而不再支持华教,也是爱华文者该探讨的课题,而且非常重要。

大马是前英国殖民地,碰上英语近百年来通行世界,华语难免需与英语竞争。独立后政府又坚信单元文化政策方能有效团结国民,发布许多不利华教的教育法案,华教路途荆棘满布,惟还是一路走到了今天。

所以,当受华文教育者不再支持华教,这问题非同小可,不可忽视。是否华教真阻碍国民团结,真不合时宜了呢?所以华教团体的种种论调不不能让人信服了呢?

华教在中国未改革开放前都能屹立不倒,现在碰上中国大陆经济起飞华语需求激增,是突破的好时机。虽偶有阻碍,但成长必定更加容易。我们可以乐观看待。

星期二, 二月 07, 2012

華人的稱謂



此文于西元2012年2月3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 - 華人的稱謂

人人常使用Chinese这字眼来称呼全世界华裔。

中国人来自China,理所当然称自己为Chinese。(顺便提起,中国国内也有些人呼吁把China改为ZhongGuo,他们认为把外国人把祖国称为瓷器不恰当。)

本地华人通常用Chinese Malaysian来称呼自己,顺利切断与中国之一切关系,除了祖先血脉之外,谙华文之外,发展出本土华人特色文化之外,其它一切通通与中国无关。

在这里,风平浪静时,Chinese的称呼问题不大。但友族多不谙汉语,不懂得汉语“华人”与“中国”是完完全全的两个词,只懂得英巫两语之Chinese或Cina。看到Chinese这字眼,就联想到China。长久下来,潜移默化,刻板观念深入无意识之内,驱之不散。意识正常时尚能理性分辨之,一旦情绪被有心人使用种族主义激发,就会无理的把本地华人和中国华人联系起来,结果是回中国论声音不绝。

笔者建议,可以学印尼,用TiongHua来称呼华裔印尼人。TiongHua是闽南语之译音。我们可以考虑使用ZhongHua ethic Malaysian,即华裔马来西亚人,逐渐间接地纠正某些友族的歪想法。

星期四, 二月 02, 2012

快快樂樂學華文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一月廿六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语文漫谈》 - 语文漫谈:快快乐乐学华文·勇瑜

马来西亚华小学生很难为,不说其他科目,单是语言 , 从小就需学三种。

掌握三语,对精英而言,是绰绰有余,对资质普通者而言,是亦步亦趋,最终可能三大皆空,各语皆半天吊也。

有人说,学华文,想打下扎实功底,在于死背硬记,先让学生熟记在心,日后经历练增长,再慢慢体会个中意境。

其实,学生若只学习华文,无需接触其它语言,以上方法万万正确。学生再如何不愿,都需挨过去,体会先苦后甜这道理。

惟,现实是,华小学生,一上学就学三语。他们成长环境,已较前辈们不一样,书报难得一看,眼睛及思考方式深受电视节目等影响,学习华文若用传统方法,实在不合他们胃口。

小童想法,与英文相比,华文难以上手,传统学习方法耗时枯燥,学之,犹如坐牢,童年欢乐声不复还。

笔者某位友人,童年时期,学英文时快乐无比,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好记易学。然而,学起华文时,则要苦苦抄写苦苦背诵,学得乏味,学得勉强,半哭半闹,最终逼得父母放弃让他学习华文。如今他巳在外谋生 , 有时对不谙华文有感遗憾,小时毕竟只想尝甜品不吃苦瓜。

可见,当华文遇上英文,甚至马来文,上手不易的劣势显而易见。儿童更见之变脸,毕竟,人性终究是趋易避难。但是, 強逼小童学习, 难免会随便敷衍。所幸笔者也见到市面上有越来越多有趣的学习“玩具” , 使小童学习汉字乐在其中!

星期五, 一月 13, 2012

本土華教新出路



本文于西元2012年1月8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教育视窗》 - 本土华教新出路

林连玉公所提倡之“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笔者由衷赞同,这要求并不过分,又有某些国家如瑞士为例子,合情合理。

但很多人很恐惧这理念。随便上网查看,对林连玉精神反感之友族不少。反对论点主要有: 要保留中华母语、中华文化,何必呆在这里?何不回中国去?亦有人认为华教人士很过份,友族奉行清真教圣训,对于“受欺侮”,容忍已久,华教人士团体所作所为简直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当然,此等观点,必定为诸多谙华文者所不敢苟同。故永远两辆车过独木桥般,僵着一边,除非其中一方诉诸非常手段如无审扣留甚至暴力等,强硬同化彼等,或除非双方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气度,图双赢以保和谐。

歧视华教者对华教平等课题喊打喊杀,却对英语在马来西亚大行其道噤声。(当然,最近也有好多声音要强化国语使用程度,英语在私人企业乃主流,尤其受针对,已上了切菜板等刀落而已。)根本是双重标准。这也说明语言的国际地位何其重要。华文若在国际受欢迎,成为很多领域主流,华教人士则事半功倍了,无需与歧视者苦苦缠斗。这是谓借外力也。

要使友族了解华文之美,山、医、命、相、卜都是切入点。目的是要证明中华文化与友族文化绝没冲突。许多友族受传统心态影响,只尊崇一家之言,思想封闭,易受有心人士煽动,情况就如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业成绩好就会有好钱途,看东西只看一面,而华教人士的功课就是打开另一面给友族看看。

华社有不少不同宗教信仰者,基督教徒能融入,清真教徒融入大概也不成问题。不祭拜祖先,基督徒、清真徒都一样。穆斯林祈祷需颂阿拉伯文,佛教徒诵经不也有念梵文?不吃非清真食物,素食者对饮食要求比清真教徒要更严格,华社也能习惯之啊。当然,华裔穆斯林也不该自我设限,认定成为穆斯林就必须成为马来人,毕竟,宗教归宗教,文化归文化。若有为数不少的华裔穆斯林能站在台面上大力争取华教权利,大概友族会刮目相看,“华裔、穆斯林、华教”竟能画上等号!这恰恰能撕裂存在已久牢不可破的观点,继而有空隙接受新思想。

其实,中华文化若能纳入其他文化精粹,实能丰富内涵,况且这本是中华文化之特点,即海纳百川也。其实,回到任何一个时间点,我们都会看到不同形态的中华文化。现在我们所深信的”中华文化”的某些部分,在某个时间点未必存在。波斯人若没送汉朝皇帝狮子,舞狮也无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印度僧侣若没到中国传教,中华文化大概会发展成另一种风貌。回到宋朝,京剧尚未诞生,若取这个时间点,京剧就不存在于中华文化内了。华人不时都在向时代让步,当今我们的服装、风俗、甚至文章写法,怎么可能与古代一致呢?不变的是我们依然使用着活了五千年(有说七千年)的汉字,依然受周易影响而已。

看看英文,活力无限。离开英国大陆后,竟因而意外提升生命力,在美国茁壮成长,有各种不同民族齐为之灌溉渗入不同基因。美国非洲裔拉丁裔就用英文创作脍炙人口的歌曲,风靡全球,推广英文有功。看回华文,在台湾,就有原住民歌手高唱华语歌而红遍华语地区,歌迷也不分种族一样疯狂迷恋之。

本土华教已脱离中国大陆,需另寻发展方能在本土生存,延续中华文化生命力。前提为何?由爱华教人士来设定。笔者浅见,汉字就其中一个前提。

星期四, 十二月 08, 2011

善用中華文化知識度友族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月八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 - 善用中华文化度友族

学习语文,撇开民族意识不说,就是为了获取各领域知识,心态多多少少是功利的。

就如英文,为何为众所用?首因,区区二十六个字母就能造出新词,吸纳各文明语言精粹,享得各文明之宝藏。第二因,大英帝国首开先河迈入工业革命时代,强盛一时,二战后另一个英语大国美国取而代之,统领世界数十载,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英语文献多不胜数,故要速获新知,学习英文真乃上上策也。

众国为了发展科研,故鼓励国民学习英语,本意在于习得先进科技以强国强民,相信此乃前首相本意。故英文,能成为本地流通语,更是邻国首要通用语。本国各族即使不喜欢英文,至少也不会抗拒学英文,因为谙英文确能得大利益也。某些人甚至甘于放弃自身民族语文而取英文为母语,他们视之为进步象征。

华文与英文一样,同为“外文”(友族立场),但走入友族世界似乎步履蹒跚。事出必有因,大马某些巫裔抗拒华文,当初可能是怕族人受共产主义思想感染,也可能是民族主义所驱动的自我保护机制从潜意识内反到底。

其实,华文要为多数友族接纳非不可为也。方法与众人竞相学习英文一样,就是以“利”诱之。学英文的“利”乃“习得新科技”。爱华教人士只需寻找华文的“利”,必能在维护华教方面事半功倍。

个人浅见,论科研成就,中华世界与英欧美比较,仍望尘莫及,要与欧美看齐尚需一段时日。很多时候科技领域课本还是奉英美书籍为圭臬,很多科技文献还是需发表在英文刊物方受承认重视。华文书籍多是参考英文文献或是直接翻译也有。故科技方面无法让其他文明效仿。其实,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例如心里学甚至探讨灵性之类的,美国人都有很多不俗研究。

个人浅见,中华文化,目前能惠及世界的,能符合世俗功利心态的,就是风水、命理与中医等了。风水命理学等流传千年,原理源自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至今仍大有市场,不能因科学无法证明之而当作是迷信之物。中医经脉理论更是完整,而现代科学也无法证明经脉的存在,中医仍大行其道。

举例,其实很多友族都有寻求风水命理服务。他们志在改善自身或家居或办公室磁场,以求福禄寿。他们心态开放,即使信奉一神论宗教,也解读为上帝并没阻止人自救。情况就像做健康检查一样,把自身命http://www.blogger.com/img/blank.gif运交托于上帝而不行健康检查,上帝要帮你也没用。某些友族信任中华姓名学,更因此取华文名!并鼓励大家常称呼其华文名也。若华教能使友族自动自发接触学习华文如取华文名般,真美事一哉!

当然,学习华文可能还有很多益处,如能用之在中国大陆经商等。毕竟某些巫裔家长让孩子在华小就读,相信他们也看到学华文的好处。

华教深受种族极端思维打压,年年都唱悲歌,年年都有斗士。其实,只要设法让友族了解学习华文的好处,他们对待华文的心态必会如对待英文般,敬之为知识语言,并争先恐后习之,甚至助华社一臂之力,大力发展华教,天知道?

星期日, 十一月 13, 2011

語文二三事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一日获刊登于《星洲日报》 言路 - 教學媒介語選擇考量

英语教数理课题前阵子是热辣辣话题,折腾众人一番后,终告落幕。

说到底,是某些人认为以英文学数理,底打得好,日后深造,跑赢大队十拿九稳。最坏打算,起码能跟得上课程进度,不致落后。

原来,所谓高等学府,非得是英文源流不可。

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台湾、中国等高等学府处处,学术水准亦受认可。这些学府之主要教学语难道是英文?相信我国有很多以上国家之毕业生,在私人界大展雄才。

德国是科技大国。其中某个著名企业-思爱普(SAP),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电脑软件领域独步武林。该软件之数据库命名方式皆用上德文。若懂得德文,在这行发展简直是如鱼得水。

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优秀科学家多不胜数,某些为德国纳粹政权效力,某些则逃亡各国如苏联和美国。这些科学家都是以德语做科研、写出各种严谨理论的。

德语诸国在哲学领域成就更大,大师一大把,康德、尼采等人的地位何其崇高。心理学领域更有鼻祖弗洛伊德与荣格。而中共的思想导师之一,马克思,也是德国人,用德文写出《资本论》此巨作。

古埃及有很多知识,流传至希腊罗马,然后再由阿拉伯人继承发扬光大,尔后更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传至欧洲。期间,这些知识经由不同的语言流传,衍生了无数词汇,如今都为英语所吸纳去了。举例,化学用语“碱”,英语为Alkali,其实该词汇乃源自阿拉伯语也(al-qaly)。“方言”,英语为dialect,源自希腊文dialectos。诸如以上例子为数不少也。

以华文为例。佛教东来,华文词库因而丰富。佛、禅、塔等都是佛教词汇也。我们如今用之而不觉得这些词汇都是外来的。

看完以上之后,我们真要想想,当真需以英文为数理教学语不可?

当然,取何种语言,影响深远,考量要足。

华文背景雄厚,有悠久历史撑腰,著作丰富多样,可惜类似《天工开物》般的作品不多。中国封建朝廷无法及时参与工业革命,导致华文缺席于许多现代学科,现代化需参照各西洋国家经验。到今天很多华文著作都需参考西洋文献。其实华文发展历经数千年,表达能力理应丰富,现在则处于成为先进语言之过渡期。如今中国国力日盛,华文要成为现代知识语言指日可待也。唯更为首要的是要力保城墙不失,不受外文影响,或惰于意译外文而直接使用外文于文章里,这是恶果,也是为外文所左右的因,一旦深陷就欲罢不能了。所以,华人绝对要对母语有信心啊!

至于巫文,要成为教学语言也没问题。我国第二任首相就已经开始了这段任务,现在更有副首相、语文文化发展局还有巫文报章如前锋报等齐力为巫文护航。巫语要称为先进语言,确是要有实践机会。但这过渡期必将牺牲一大班学生,就是应用“在此时仍是落后语言”的巫文,集体愚化。日后如何影响社会,未可知。残酷而言,谙华文尚能获取中国古人知识智慧,如风水、命理、中医、茶道、兵法等,但谙巫文就没什么东西可学了。去任何书店一游,往往巫文书籍最少,多是爱情小说之类及探讨回回教等方面的著作。

统治者想必会鼓励民众学习拥有最少知识资源的语言。乖乖听话,思想死板,统治者方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