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七月 16, 2013

多語時代須變通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八日或星洲日报刊登于言论版-多語時代需變通

面子书上,某不谙华语友人,张贴申诉,其收到外资银行的促销电话,而该银行职员只对她说华语。友人只熟闽南语和英语,故以英语回答,惟该职员不谙英语,故友人颇为不爽,觉得受到冒犯。此帖文引起反响,友人之友人纷纷回应,不少〔英语〕人,纷纷抨击该外资银行,说这里并非〔中国〕,外资银行欲电话推销产品,应说英语,英语是〔国际语言〕,或说〔马来语〕,马来语是国语。

就服务水准而言,笔者浅见,若要取悦客户,推销商机,该银行该了解,本地语言生态,非常多元,各语参杂。名字貌似华人,其人未必谙华语。该银行若能提供多种语言选择,方有,助其业务。

对于〔这里并非中国〕,故不该用华语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可能该发言者,多与〔英语〕人社交,不知道本地尚有许许多多的〔华语〕人。当然,不知者不罪。

论以多语提供上佳服务,笔者觉得,不仅私人机构该留意,政府机关也该参考。

本地官方语言,唯马来语与英语两种。受限于此,政府部门种种利民政策,华社群众往往不知。笔者觉得,这应是华基政党的工作,政党应与报章合作,刊登政府的利民资讯。但笔者阅报多年,很少看到相关资讯。这里举例,政府曾推出免费推拿课程,供女性就读,毕业后,尚有证书可得,而笔者不曾于华文媒体处读到此讯息,笔者是经友人告知方知有此好事。

笔者觉得,政府的好意,岂能不为华社知晓?华社诸多辍学生,诸多中下层人士,若错失政府好意,岂不可惜?政府应该考虑,提升其服务水准,以多语方式,传达资讯。现在是网络时代,几乎全民都能上网。网站技术已趋成熟,网站提供多语选项,已是〔标准〕功能。政府只需花费少少,聘请国民母语专才,就能在网站上提供多语服务。

华文媒体读者甚多,政府若能主动接洽华文媒体,传播利民甜头,相信华社群众必能受益矣!

佛學心得 - 求財

昨天我谈到了学〔佛法〕也能〔入世〕。说到入世,众人会先想到〔财〕。〔众人入世皆为财〕,这说法如要代表〔众人〕,或许不太中肯,但每当我环顾四周,旁观亲友,觉得多数人还是为〔求财〕而生活。

〔求财〕很好啊!在世间,丰盛的〔财力〕,能显著的改善家庭的生活。某些人福报很厚,出生就拥有好〔命盘〕,所有的〔福星〕都飞入了紫薇斗数里的〔财帛宫〕和〔福德宫〕,随随便便就有〔财〕了。

那多数的平凡人要怎样呢?一是请到风水明师看〔风水〕,不然就可以借助〔佛法〕。实践〔佛法〕,并不会阻碍某人〔求财〕,反而会使到某人〔财源滚滚〕。请看我下面解释。

〔佛法〕教导众人〔止苦〕之道。众人之〔苦〕在于,很想得到但又得不到,这就是〔执著〕,就是〔苦〕的根源。〔佛法〕教我们〔放下执著〕,借此而〔脱离痛苦〕。一旦〔放下〕,所求所想的,自然而然就来了。举个例子,若是〔求财〕,若能〔放下〕对财的〔执著〕,财就会不请自来。这种〔求财〕方式,与千辛万苦或不择手段去〔求财〕比较,一种是〔心情平静自在〕,一种是〔心情忐忑不安〕,两者完完全全不同。

得到〔财〕后,一旦心起〔贪念〕,就是〔执著〕再现,有〔执著〕,就会再度〔痛苦〕,然后〔想得到又得不到〕。

佛學心得-出世入世

也有人认为佛法是出世间法,要修持佛法,就不能入世。

佛法是教人如何终止痛苦的方法。出世或入世,则由人决定。

出世,不受世事干扰,进而减少"痛苦"的[机会],当然比较容易修。

入世,要受各种世间各种[诱惑],就比较不易修。

佛法教我们[灭痛],习得佛法的精髓,不仅并不阻止我们在世间获得成就,更能帮助我们在世间有所成就。

要注意的是,成就与贪欲,是两回事。

星期一, 七月 15, 2013

佛學心得 - 佛法不消極

很多人认为佛法很〔消极〕,对凡事都讲求〔忍〕〔让〕。

但深入探讨,我发现佛法其实很〔实际〕。

〔过去〕不能改,故不追究〔过去〕,〔未来〕不可知,故不去猜测〔未来〕。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开创出理想的〔未来〕。

他人做了令自己〔不爽〕的事,佛法不是叫我们先去批评人家有〔错〕,而是先探讨自己为何会有〔不爽〕的〔念头〕与〔情绪〕,旨在不让〔情绪〕破坏〔理智〕,然后从中〔生〕出〔智慧〕,〔找出〕最利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这哪里是〔消极〕?这简直很实际啊!

再谈白话

某人抛书包引经据典要说服本人对文言文的观点错误。他提出了几点:

一)文言文其实是白话文。是后人误解为文言文。
二)白话文源自毛诗(西汉版本的诗经)。

以下是本人的答复:

白话很早就有,没错。文言文也是源自先秦白话,没错。但之后文言文脱离口语,自成一格,成为正统。书信来往,皆是文言。至于白话作品,则只是流行于民间。

日韩越人就是以文言文与古中国人笔谈,这是历史事实。

五四后,白话才兴盛,淘汰文言文。华语(普通话)也是在这时期兴盛,成为中国[国语],成为马新两地新式学府教学语。

这些已过去,现在〔华语〕盛行,若以各方言写白话,不通该方言者肯定不明意思。除非内容只针对该方言群。

我们若要以方言白话沟通。到不如叫学校不教华语,恢复方言教学更好。汉字则照学

各籍贯人士各写各方言白话,最终众人不仅是鸡同鸭讲,也鸡同鸭写了。

当然,同籍贯者用母语方言交流,就另当别论。

星期六, 七月 13, 2013

学识与谋生

新闻报导,本地大学生需上伊斯兰文明与亚洲文明课,国际生来本地深造则需上马来语文课。

读到这则报导,笔者首先联想到的,不是其他,而是就业机会。

伊斯兰文明与亚洲文明课,有多少成份教伊斯兰文明?有多少成份教其他文明?笔者不晓得。但该课程肯定有教导伊斯兰文明,由伊斯兰系毕业生来教,才算合情合理。

至于马来语文第二语言课,由马来语文毕业生来教,也一样合情合理。

这些课程,并非免费,无政府津贴,要上课,就要付钱的。政府规定要上课,学子注定需付这笔钱。

那些钱,流入大学或学院账户里,间接用来支付这些课程的讲师薪金。

可以总结,这项政策受益者,是伊斯兰毕业生和马来语文系毕业生。

同理,如果政府规定各大专院校学生需上中文课,中文系毕业生岂会愁无人聘请?

语文与谋生机会,息息相关,从这件事里,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中文没政府撑腰,要活下来,要站得挺,华社可以考虑使之成为必然的谋生工具,中文就自然而然有学生来源,自行开花结果

星期五, 七月 12, 2013

引經據典說名句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或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引經據典說名句

不少作者,写文章,或写论文,都爱引经据典,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可靠。

莫说经典,即使是名言名句,也大受各写作者欢迎,随时插入文章,增添文章色彩。来到面子书时代,更是天天看到名人或经典的名句四处飞。

引经据典,很好。但所引用之经典,适不适用?若经典是权威,经典往往有无数的注疏,作者又是取何方的注疏?

引用经典,有时也免不了断章取义,从文中抽出几句来大做文章,而忽略了全文到底要说什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夫子的〔以德报怨〕了。以德报怨,字面意思名目了然,但已离原句意思十万八千里。原句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生是旅程,经历越多,看法越多。你我他天天都有功课做,天天都有新领悟与新体会,有时也会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普通人如此,伟人亦如此。许多人可能很早就能写出许多伟大著作,说出许多名句,但这些著作名句,都是应彼时的大环境而生,他们生命后期可能否定了这些著作与名句。故引用这些名句或经典时,需考虑到彼时的语境与作者当时的心路,是否真能准确表达引用者所处情境。

所以,引经据典,实在要谨慎。当然,写文章罢了,又不是在写论文,若是以写论文的时间精力来写一些应时的文章,实在太强人所难,现在的〔吃快餐〕环境也不太鼓励如此作。

所以,读者应所读每一篇文章存有疑问,不可篇篇都深信。读者不一定要去研究某文写得真实与否,但不该读了该文就照单全收。

所谓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疑)。这种精神很科学,有助破除迷信。某些宗教如佛教,就是鼓励信徒持这种批判精神,一直疑下去,直至疑无所疑。

星期三, 七月 10, 2013

立法行孝之感想

中国要立法行孝,以法规定子女需不时孝顺父母。这证明了一件事,即中国目前许多人无法或 不想行孝。

立法不是不可,但肯定不是在对症下药。立法志在缓和〔不孝〕的现象而已。

当今社会讲经济发展讲国内生产总值,人人通通向钱看,〔强国必先强经济〕成了信仰。乡下人为了一圆发达梦,通通往数千里外的城市挣钱去,但政府为妥善安排城市资源,又不愿让他们常住城市,不发出居住证,结果问题一萝萝。他们宁愿抛下父母儿女,甘愿痛苦的在城市赚钱,也不愿回乡去品尝贫穷的痛苦。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若心中有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就会以家庭为重,不会舍得放下家人,去求取无谓的钱财。为了顺应民主潮流,帝皇被推翻了,而儒家社会系统也受牵连被连根拔起,儒家被缩小成〔形而上〕的哲学了。宗祠一毁,家族观念也淡薄了,所有人的思想都变了,不再以家庭为重,不再以守土为先了,而要出去闯天下,希望能闯出个春天,衣锦还乡。写到这里,笔者感觉他们有点当初南洋华裔先辈的影子,也怪可怜的。但当初先辈是为了温饱而来南洋,当然最终很多遗憾无法回乡,只能落地生根。

当然,可能在有些乡区,实在无法谋生。要知道,农活是看天吃饭的,以传统方式耕耘无法确保产量丰盛。但是,现在农耕科技一日千里,一台机器就能顶上好几个人的合力耕作收割等。靠农业致富,不是神话,想求温饱,更加不是问题。

其实,以上种种现象,何止出现在中国。本地也有许多〔留守父母〕〔留守儿童〕,即从故乡来城市打工,一年到头来只回乡几次看望父母,顺便探望留给父母照顾的子女。

有时觉得,为了经济发展,〔国家〕强盛,离乡背井远走他方,值得吗?地球需要的是和平,不是各国相互竞争猜疑争夺利益资源。儒家自上而下形成的社会规范,放在今天,其实也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何况,当今网络远程科技先进,从事知识行业,何须往大城市挤?在家乡也能胜任各种工作了,城市也不需要这么拥挤了,家乡也不用再怕人才外流沦落为死城了。



星期五, 七月 05, 2013

文白一起来

自古以来,文人都是以文言文书写。多不胜数的古籍,都以文言文完成。

以文言文书写,以稀稀数字带出万千内容,单是纸张就省了不少。

文言文形式固定,千百年来变化不算太多,赶不上口语的变化。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文言文因此神奇的使口操不同语言者相互得以〔笔谈〕,甚至跨出〔中原〕,流行于日韩越一时。欧洲传教士所著〔中华大帝国史〕有记载,连苏门答腊地区都有人书写文言文与〔中原〕人笔谈。

直至五四运动,白话文方才如雨后春笋迅速发芽茁壮,圆了许多人以白话文广传知识以壮民强国的梦。

白话文的优点众多,简单易用,能使雅俗共赏,兼使中文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

虽然不时有〔中文捍卫者〕批评白话文日趋西化,依笔者浅见,正面看来,中文写得西化,虽别扭,却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使中文写法及文风更加多姿多彩。

何况,现代有科技法律社会等现代知识,各门各科术语用词包罗万象,中文必需一变再变,才能以中文写出精确的句子,为各领域所用。文言文用词过于简洁,需用上许多多义字,难以准确阐明某句某词在众多语境中的意思。白话文在这方面比较能胜任。

白话文文学这棵树,经百年灌溉,也已开花结果,芬芳非常,诗词散文小说果实累累。

世事难料,今天已是信息通讯科技发达的时代,手机短讯面子书推特等流行,大家不再喜欢长篇大论了,反而想以短短数言叙述某事。文言文简洁有力,不需削足,已经适履,如果人人掌握得当,将是文言文复兴的好时机。


相对文言文,写白话文如果用词泛滥,则显得累赘,不及文言文简洁。

白话文还有个问题。如以方言写白话,就有以下现象:
广府语:“你仲嚟搞搞震?”
闽南语:“拢总没法度”
客语:“恩此等係不同伊帮手”
川话:“格老子,你跟老子充壳子?”
沪话:“儂舍体啦”

总之,华人写方言白话肯定无法彼此沟通。

至于文言文,随时代前进而有进展。虽说各时代的文言文大体上差别不大,但环境、政治、文化、体制不断改变,某些字字义会古今不同,词汇会比以前增多。毕竟,如果历代大哲都能轻易读通上古时代古籍,他们都不需要搞什么训诂学考证学了,也不需要出版一大堆的古籍注疏,注了又疏、疏了又注。何况某段句子,解读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心得。

目前,很多人觉得文言文难通,偏偏万千古籍都是文言文作品。古籍云集古人智慧知识累累,是华夏文化之宝,岂能不读。所幸诸多专家学者都有作翻译的工作。唯堂堂中文著作,竟需经翻译才能读懂,汉字流传千年的荣耀又有何意义?

白话文兴盛乃近百年之事。虽说唐有〔变文〕,宋有〔话本〕,元有〔元曲〕,明清有小说等白话作品,但彼时的主流文体还是文言文。现在白话文,配上华语(中国的普通话),已成主流,而我们的文言文水平竟已下降许多,有了断层。

笔者浅见,唯有从小熏陶幼童以文言文,之后才教他们白话文,可能足以弥补以上所提之断层。那就能使众人〔通文言文以览古籍,书白话文以应潮流〕了。

星期三, 七月 03, 2013

延續中文名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六号或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延续中文名

东南亚多国华裔,都曾受同化之苦。各国政府,如泰国印尼,曾于不同时期欲同化其华裔臣民。其中一项同化政策,就是要华裔舍弃传统命名方式,换之以土着味十足的名字。所以,若不谙中文,以罗马字母拼音语文认知泰国或印尼华裔名字时,会以为当地华裔已全面脱离了华夏文化。

关闭华校也是各国政府所采用的同化策略之一,主要在于使华裔臣民不得有机会接触中文教育,取而代之以国家所确定的主流文化教育。唯如今各国政府已倾向开放,对华裔国民不再有戒心,兼看到中文教育对国家经济有所帮助,所以泰印两国子民都能学习中文了。但是,两国的华裔子民向官方所登记的名字仍是泰印形式的名字。在本国,不时会听到说,泰印两国的华裔都取泰印官方主流文化名字,又在同裔国民之间说〔国语〕,可谓拿出了诚意,使国民不分种族团结一致。这些持赞赏态度的人觉得,我国华裔子民应该也效法之。

可是,这几年,如果谙中文,读中文报。都会发现许多泰国印尼华裔国民,都有了中文名。当然,这些中文名并无官方地位,只是为了方便才会出现在中文世界中。但比起被禁止使用中文名,已算是大跃进了。这事实,又岂是那些蔑视仇恨中文的人所知晓的?就是因为不知晓,他们才会贸贸然觉得泰印两国华裔〔做得太棒了〕,〔值得大马华裔国民效法〕。

泰印两国华裔,有中文名但不被官方记载,确乃事实。即使在我国,华裔国民也需以罗马字母拼音向政府登记身份,汉字则不受承认。中国自古以来有宗祠有族谱,所有家族成员名字都会写入族谱,死后则会入宗祠与祖先聚在一起受后人纪念。世界各国华裔,祖先皆来自中国原乡,想必个个都有族谱,但后代毕竟已成了他国国民,族谱又会有几人去关心去修?

所以,各国,包括我国的华裔籍贯会馆或其他机构,可以考虑增添多一功能,就是帮忙其华裔国民注册中文命,可能可以与官方登记号码校对,使之有一个系统记载,好延续中文姓名的生命。这样,方不会有看了其名(罗马拼音)而不知其名(真实汉字)的遗憾。

星期六, 六月 29, 2013

绍佳娜太子城印度煎饼或印度面包或印度甩饼 (Roti Canai @ Bandar Saujana Putra)

这地方也不可说是穷乡,但绝对是僻壤。离吉隆坡市区近五十公里,算是雪兰莪州与森美兰州的边境地带了。

若不是有缘来此,绝没想到此处竟有好吃的印度煎面饼。

老实说,许多连锁麻麻档的印度煎面饼真的是倒人胃口,有时余想,做好煎面饼有这么难吗?

唯独这间,吃了这间店的煎面饼,你会觉得该师傅很用心。

如果是无馅料面饼,这师傅还会在呈上面饼前以双手拍拍面饼。这样吃了才会松脆。

洋葱蛋面饼也不错,但这类面饼没有太多变化空间,吃了与其他的连锁店不相上下。

要赞他的沙丁鱼面饼,又香又脆,师傅很贴心的把面饼切割成几片。

谈谈吃面饼最重要的佐料,咖喱汁黄豆汁。黄豆汁很有水准,非常香浓。我把咖喱鱼汁加入黄豆汁,然后面饼沾上这些汁液来吃,很享受那一刻。

沙丁鱼

空。很脆。

配搭黄豆酱与咖喱

沙丁鱼馅,内见洋葱
黄豆汁参鱼咖喱,香浓极了,常被余一扫清光!
老板和头手在奋斗着啊!

星期五, 六月 28, 2013

方言節目給誰看

本文于西元二零一三年七月三号或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缺乏同理心

我国华校,华小与独中,推广华语(即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或台湾的国语)已有多时。

记得念华小时,校方都不准同学之间说方言。方言只能在家里或亲友间说上。

在笔者的家乡,闽南语是主流华人方言,很多人开口闭口都是闽南话。殊不知还有不少非闽南籍人士,若对他们也说闽南话,不太妥当。当然,他们当中迫于生计也把闽南话学熘了,不提还真不知并非闽南人。

雪隆区是国内经济最昌盛之区,无数各籍贯华裔都从各自的家乡来此谋生。若他们多数都念过华小,想必都懂得华语。但很奇怪,很多华裔来到雪隆谋生都得学上广府话,自愿学的话算还好,但往往都是为了生计而学。于三语之外再多学一语。原来我们都是语言天才,宝贵时间通通拿去学语言。

语文地位左右经济机会,这是事实。不然当年政府也不会千方百计要强化国语地位。

笔者想说,先辈推广华语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籍贯间隔阂,以华语交流。毕竟像古时般鸡同鸭讲时以写字取代说话太过古怪。

从前,全国都只能收听得到一家政府中文电台。这台都是纯以华语广播。之后几年,陆陆续续出现了广播范围遍及全马的私立中文电台,算算目前已有五台。

五台中,有四台制作不少广府语节目。甚至把早上黄金时间都让给了广府语节目。某些台今年也增设了闽南语时段。笔者不解,全国华裔多数都是广府人吗?

至于广告,广府语广告也多不胜数。笔者想问,难道广告公司都认为全国华裔都是广府籍,所以要制作很多很多广府语广告来推销产品或服务?

华裔热衷保护母语(方言),笔者大力赞成。人人都有权学习并使用母语。唯若认为本国华裔都理所当然懂得某籍贯方言,实在很没有同理心。

星期三, 六月 26, 2013

中國夢

中共中国

江泽民有〔三个代表〕。

胡锦涛有〔科学发展观〕。(什么东东?)

现在的习近平有〔中国梦〕。

巫统马国

阿都拉有〔文明回教〕。(我至今还不知道是什么概念)

纳吉有〔一个马来西亚〕。

两国领导竟这么爱提〔口号〕。

习近平已知道过度发展正渐渐摧毁中国,就联合李克强以〔中国梦〕来缓和一下。

的确,中国目前需要搞好民生,泄泄民怨,使中共政权不至溃堤。

要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实在不容易。

若有一个追求理想的〔士大夫〕阶层顶着,对现状会比较好。

目前的时代,民声已盖不住,中共现在不逐渐放权,要死撑到几时?等大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