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心性修炼境界之解释不如佛家经典般精密。
儒家的性理,全在《易传》(孔子)、《孟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里,三言两语就讲完了,剩下的就是靠亲自锻炼去体会。或许这与华夏一族善于归纳的思维有关,如把世界万象由仅仅八八六十四卦来解释。
佛家的,单是一部《成唯识论》就令人吃不消。而且那还是“论”而已,还不是“经”。
也许因为学说繁杂,民众不易了解。伊斯兰一来,印尼和马来亚等地佛教就完全不堪一击,如山倒。
原始佛教经典为四阿含经,教义与较后才出现的大乘经典不一样。
大乘经典可说全是附佛外道,成经过程应是取材自婆罗门等等诸法。
其实,最先传入汉地的是原始佛教经典,最早的就是金庸小说《鹿鼎记》提到的“四十二章经”,属于原始佛教经典。随后有更多小乘经典传入及被翻译成中文。但以华夏一族的思维方式而言,不惯于消化原始佛教经典,故原始佛教因而渐渐在中土没落。
至于大乘经典传入汉地后,反而能在汉地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大乘佛教虽是附佛外道,但不表示其信徒不能以大乘法门证悟。举例,强调专心念佛的净土宗阿弥陀佛信仰肯定是外道,但不代表念佛这法门没有功效。
不过,现代多数华人思维方式注重个人主义,而且多有受英文教育,反而容易消化注重“个人证悟成就”的原始佛法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