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于西元二零二二年六月三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国家“总舵主”不可迷航/刘勇瑜
对于“身为国民一定要懂国语”这一说法,相信读者都没有任何意见,甚至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国民的义务”。
可是,如果曾稍微了解林连玉在我国独立前后的语言抗争史,读者就会对以上的说法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意见。
如果再往前,了解民族主义的大概,及民族主义在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土地的实际操作情况还有各种纷争,读者也许就会开始重新思考“国语”的概念,也会理解为何有些国家只有官方语言,甚至只有“普通话”,却没有“国语”。
马来西亚土地云集各大族群,当中以马来人居多,掌握好马来语,甚至多了解他们的文化,对在这里生活的任何人而言,肯定是有利无弊。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马来族国民制作了许多马来语短片,都能很好的达到交流目的。自动自发的学习与使用,比起用“因为是国语你一定要懂”来绑架人来得更有意义。
提升马来语国际地位,历任政府向来都有在做。语文出版局的成立,肯定是为了巩固与提升马来语地位,使之成为强大的知识语言。毕竟,语言一旦走入知识及商业领域,直接受惠的是一群以该语为“第一语言”或“母语”的群体。语言的地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就业与商业机会。很多人英语不好,所以才选择在非英语圈寻找机会,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最近最迫切的问题,是百物大涨价,油和面粉这两种统制品涨幅惊人,本来期待政府掌舵人会重视这个问题,比如成立特别团队等等来优先处理。可是,先不说被众人热议的那身名牌衣,他最近到处在唱高调的,是很自豪的宣布自己在某某国际场合用马来语发言,或者用马来语跟美国总统说话等等。没想到,在他眼里,马来语的课题,是比经济还重要的头等大事。
经英国殖民多年,英语早已成为我国的“传统”。英国人是走了,可是留下了各种资产,良好的管理制度,还有所培养的官员,最重要的还是英语氛围。多年来,我国的商界普遍使用英语,使得我国得以在国际商海中畅游,在招商投资上,英语环境更是我国备受重视的重要原因。前几位首相口操流利的英语,就是为了延续这种传统。现在有人想要打破这种传统,不是不可以,可是我怀疑他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改变所需付出的代价?
“只要尊严不要粮”,船已经向“荷兰”的方向前行,总舵主不可能没看到,此时改变航道,还不算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