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六月 13, 2011

禅修第一日

一直以来,认为禅乃高深莫测之事。参与了慧门法师的禅九后,方知禅修其实很简单,只是要多加练习而以,并要很专注很专注很专注的练习。

禅九地点在“无空禅林”,位处金山脚下,近阿沙汉镇,磁场顶呱呱。禅修期间禁沟通禁电话禁一切干扰禅修之物或行为。

来到这里,着实惊艳,汝可称之为世外桃源,确实是修行好地点。

吾从首都南下,出东甲收费站,再花上半个钟左右就到了。

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是苍蝇世界。不知何故,苍蝇多到烦人(烦我而以,其他人很镇定,功力好深,呵呵)。

此处可称为一座园林(是吧?)园内有个大花园,寮房、禅堂、礼堂、小亭、浴室等分布各处。间中有小湖,水面上满是荷花,不远处也有流经禅堂的小溪。小溪穿过整座园。溪旁某处更有小径,径上布满了石子(疑是鹅卵石),四周也种满了各种美观植物,非常雅致。禅堂在另一段溪旁,需过小桥方能到达。

打听到此处主人热心佛学,特建此园方便佛徒修行。

女众在禅堂内打坐,男众打坐处则在禅堂外,面向小溪(所谓小溪,平整的沟,小湖的水)。

傍晚五点半用晚餐,这里称“药膳”(吾不知此药乃何药)。全素食,吾向来不讲究,故还能下咽。

园中有凉亭,内有桌子置放各饼干及饮料包(咖啡、美禄等),亭内也有饮水机。

晚餐后,七点正负责人(圆品师姐)及维那各自讲解禅修期间规则等,之后就让大家自由活动,直到十点敲钟(一位长发长者持两片木板以二三节奏敲打,走遍全园)大家就需安息。

我与另三人睡在禅堂左边之寮房,算是半露天的。下大雨吹大风必会遭雨淋湿,所幸禅修数天皆没大雨。

这晚睡得不好,先是蚊子干扰,后是频频尿急。起身两次抹黑拿手电筒去远处的厕所,还是生平第一遭也。

尿意没了,天气冷了,蚊子没了,慢慢就睡着了。

再論一代風范、萬民楷模

“一代风范、万民楷模” - 李光前先生。

光前先生乃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之婿。之前我也有篇谈到他的文章,请按此处

缘何再谈光前先生?

数日前去了鹅麦(Gombak)一趟,竟在大舅住所附近发现一个“光前村”。三个字大大地写在牌坊上,立在路口。我想着,那么这和李光前先生有没关系呢?

尔后,在附近又发现一所“南益华小”,答案呼之欲出,疑惑顿解,心中一片明朗。由此推敲,光前村的“光前”确实是指“李光前”先生也。想不到鹅麦华裔竟立此村以纪念光前先生,可见光前先生地位确实非凡。

南益(LEE RUBBER),乃光前先生所创,是大型树胶公司也,已经营数十载,至今屹立不倒。拉美士也有一间,当年我每星期都会路过。

上网查询,方知南益华小为另一华社闻人李成枫先生所创。详细资料请看此处

然后,数日前,身在新加坡,到白沙浮(BUGIS)的国家图书馆一游,竟见该图书馆也命名为“李光前图书馆”(Lee Kong Chian Reference Library)。上网查知光前先生为新国图书馆捐献良多,即使是先生已故后,其所创李氏基金会还是继续资助社会,故新国政府欲纪念光前先生之恩惠。

真不愧乃“一代风范、万民楷模”!


新国李光前图书馆第七楼。


新国李光前图书馆第八楼。

來過華美,豈能錯過錦華?


每到新山,必去华美,今次却例外。

之前,不曾得闻锦华名,是故三番四次错过了此名店。其实锦华与华美仅相距数步之遥。

知道锦华大名后,这次再不光顾就真是“对唔住自己”了。

你道当天是什么日子?是木曜日,俗称星期四,下午四点多,店内还是难寻一位。要等、等、等、等、等。


你知道吗?这里美禄也叫踢球,向新国看齐也。烤方形面包蛮得我心,很薄很脆,这里之特点也。


咖啡,有名店水准,烤面包,亦有名店风范。


此店位处陈旭年街。街上看到此布告,告示接下来数星期会有配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值得一去。最棒的是,有个展出,是有关孙中山先生所领导之革命,与当时柔佛民间的关系及互动等等。此资料罕见,所以我才说值得一去。

View Larger Map

星期日, 六月 12, 2011

居鑾火車站咖啡店!Kopitiam @ Kluang Station


久闻居銮火车站咖啡店大名(Kluang Station)。今次首度光临,心情如当天阳光般灿烂。


站在居銮火车站外头,感觉犹如身在昔加末火车站,两者实在太相似了。


“一个马来西亚”!多语告示牌,缘何旧人不忌今人忌?


身在咖啡店外头


忙碌的员工,服务不错。老板是华裔。


咖啡与南洋咖啡店的不相上下。面包则普普通通,且慢,只有方形面包普通,好吃的,请看以下。


来这里,记得叫圆形蒸面包,入口只觉松软如蛋糕。热度恰恰好,厚厚的一片牛油融化流入面包内,咸咸加甜甜,可口啊!


蒸圆面包




烤圆面包则没有蒸的那么出色。

久違了亞依淡釀豆腐 Yong Tau Hu @ Ayer Hitam


想當年,每個星期六,必在归乡途上停留此處,尝这人间美食。

多年以后,有幸再临,感谢上苍!



这回,有了制服,黄色的。老实说,老板样子我记不得了,这次看到的感觉上不像上次那一位。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幸,面仍香、汤仍鲜、酿豆腐仍新鲜美味,三合一真完美配搭。

论上菜速度,则没像当年那么让我惊讶了!呵呵。想当年,我叫了食物,才坐下,食物就上桌了,速度之快真是平生所未见也。



你看此面,手工所做,酱汁很香,想必是淋上猪油了。分量恰恰好,人家爱不释手,我则爱不“闭口”。


这道我吃得津津有味,太合我口味了!

南北大道,出了亚依淡收费站(Ayer Hitam),朝巴都巴辖方向去,数分钟后就到了亚依淡镇,穿过交通灯直走数公尺,此店就在你左边而以。

View Ayer Hitam Yong Tau Fu in a larger map

星期一, 五月 23, 2011

馬來語小插曲

近日有则新闻,语言出版局将与政府合作,强制所有广告需通过该局审核,确保马来语“显眼”,方符合官方地位。

这说明,马来文地位还弱,虽是官方语言,仍不受人民重用。

政府过去千方百计推广马来文地位,促成该语广泛使用于政府机构及官联公司,惟仍无法提升该语在民众心目中地位。故仍要想方设法限制使用他语,方法与土著至上经济政策一模一样,唯有徒增非马来语使用群反感而以。

说到这里,一日看到一则电视广告,目的在于鼓励多多使用国语。惟广告方法过时,令人恶心,一点说服力也没有,浪费钱而已。

内容是说一位马来妇女逢人见面尽是说英语,碰巧一次问路时问到一位马来青年,而对方显然不谙英语,此时马来婆的女儿看着母亲,继而摇头,然后出来“解围”,以马来话问该青年同一个问题,而事情也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这是什么烂广告
?实则国内多数马来青年都懂简单英语。英语可是中小学必修科啊!广告非常不符合国情。

还有,马来婆说英语干卿何事?马来人不能以英语为母语吗?就像某些华人以英语为母语一样,何罪之有?为何总要把种族和语文绑在一块?广告向观众灌输不确实的资讯,着实可恶。

说到底,这种广告,纯粹浪费观众时间而已。

马来语要赢得全民欢心,唯有靠市场价值一途。就像中国经济强大了,全世界也好多人学华语一样。语言若没有经济价值,就无法吸引民众学习,因为习之无用也。

星期四, 五月 19, 2011

有關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的講座

主讲人乃郑文泉,曾在台湾留学,谙阿拉伯语,熟悉伊斯兰文化,认识多个中国回族。


海报

在中国,政府以民族与信仰合一,把汉族穆斯林归类为回族。

本地有穆斯林学者奥斯曼巴卡(Osman Bakar)曾研读论语,觉得其地位与伊斯兰圣训(Hadith)同等。圣训是穆圣的言行录,與論語一樣,為後人所編。

本国过去数十年有位著名华裔穆斯林马天英,一生致力向华人介绍伊斯兰。他通晓中英法文,于适时所罕见,因而受当时首相阿斗拉曼委以重任,影响颇深。郑先生认为马天英只做单向宣传,努力让华社理解伊斯兰,成效似乎不大。郑先生认为认识该是双向的,让华社多了解穆斯林之外,也要让穆斯林多了解中华文化。

郑先生说,不同地域令华人身份变得难定义。本地华人文化多传承自中国老百姓文化。这里的所谓华人古迹多是庙宇或百姓建筑之类,而没有那些庭园等等贵族东西。故所谓华人文化必有拜祖先等太过武断,此等文化是老百姓层次,如是贵族层次势必不同也。要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在地域太广阔,非短短数言能解释之。


现场

有位回族学者马坚,与马天英同代。他以中文翻译古兰经,也以阿拉伯文翻译论语,从而做到双向宣传。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宣扬、传承中华文化,也有责任传承、宣扬伊斯兰。同时期还有另一位回族伟人唤作白寿彝,则通晓华史与伊斯兰史,一样做到双向认识。

郑先生的结论是,公正(双向交流)方能让人信服。

其实,元朝宰相半数为回族(或穆斯林?),而明朝亦有穆斯林皇帝。而郑和疑是把伊斯兰带来马六甲并介绍给当时苏丹的第一人。郑先生说三宝乃郑和阿拉伯名的闽南语翻译。古代爪哇岛伊斯兰化运动疑为九位华人所领导。

一听众说巫吉斯族遍布沙巴东海岸,经商有道,工作勤力,相当富裕。

另有位华裔穆斯林听众说有群华裔穆斯林正办着华人穆斯林小学。

题外话:
如是我闻,马来学者在印尼自称马来裔印尼人。
如是我闻,马来穆斯林也不看五毒散。


一系列有关活动